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Sittidae |
科中文名 |
鳾科 |
属名 |
Sitta Linnaeus,1758 |
属中文名 |
鳾属 |
学名 |
Sitta castartea tonkinensis Kinnear |
中文名 |
栗腹鳾 |
英文名 |
Chestnut—beIlied Nuthatch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Sitta castanea tonkinensis Kinnear,1936,Bull.Brit.Om.Cl.56:71(模式标本采集地:老挝)。
Sitta castanea cinnanuwentris,郑作新,1987,P.909;彭燕章等,l987,P.401。
Sitta castanea tonkinensis,HowaM,R.& Moore,A.,l980,P.503;PaynterR.A.,l967,12:133;李桂垣等,l982,13:85:87。
|
鉴定特征 |
全长l29~153mm。上体灰蓝,头、颈两侧有l道黑纹;下体栗色(雄鸟)或浅栗色(雌鸟);尾下覆羽黑而具白端。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7亚种(Paynter,1967)或8亚种(Howard & Moore,1980),中国有1亚种,仅记录于云南。 |
采集地 |
永德大雪山l964.4.15~19.;耿马孟定四方井1960.4.20~21.;孟连宗勒1960.2.6~13.;景洪:小勐养井伞l960.4.6~10.,大渡岗1960.3.25.,攸乐山1960.3.25.;勐腊:新寨1958.5.3.,龙林l959.12.18.,旧寨l959.4.20.;景谷半坡1997.5.14.。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额基线和贯眼纹黑色,自鼻基、眼先沿眼后至颈侧伸达肩部;头顶和上体灰蓝;中央尾羽与背同色;外侧2对尾羽黑色具灰端,次l对略同,但内(甲+羽)端白;余2对尾羽先端灰或黑色,并具或大或小的白色次端斑;飞羽暗褐;两翅表面与背同色;初级飞羽腹面基部白色;第2、第3对外(甲+羽)具狭细灰缘,次级飞羽外缘灰蓝色;颏、颊和耳羽白,羽端微黑;下体纯栗红色;尾下覆羽黑色而具白端,并狭缘以栗色;腋羽灰色;翅下覆羽黑色。
雌性成鸟:形态与雄鸟相似,但下体的栗红色较雄鸟浅淡,呈淡黄栗色,或桂皮黄色。
虹膜棕色至棕红色;嘴黑,下嘴基部乳白;跗蹠和趾及爪褐黑色。
|
分类讨论 |
郑作新(1987)仍将S.c.cinnamoventris独立为亚种。李桂垣等(1982)根据查对滇西南(8♂♂、5♀♀)和滇南西双版纳(11♂♂、6♀♀)一系列标本,两地标本翅长重叠:滇西南8♂♂,翅长84.1(82~85.5)mm,5♀♀80.8(77~82.5)mm;西双版纳ll♂♂84.2(80~87.5)mm,6♀♀(80~82.5)mm。白色颊羽的羽基黑色明析程度不尽一致。但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尾下覆羽基部概呈黑色,实均隶属于S.c.tonkinensis亚种『尾下覆羽基部黑色是S.c.tonkinensis与所有其他亚种的惟一明显标志,因为其他亚种尾下覆羽基部呈灰色或石板灰(Deignon,1945)]。S.c.cinnarmwentris亚种的尾下覆羽基部为灰色。据此,将云南原定为2亚种的ciltnamcmentds亚种并入S.c.tonkinensis亚种。 |
分布地 |
盈江、永德、耿马、思茅、孟连、景洪、勐海、勐腊,为留鸟。省外未见分布。国外分布于老挝、泰国北部和越南北部。 |
生态学 |
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山地阔叶林,电见于沟谷林。多单个或结小群在乔木树上活动,有时在住宅附近的阔叶树上也能见到它们的踪迹。有攀爬树干的能力。食物主要为昆虫。
栖息地海拔500~11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喜马拉雅和南亚山地特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