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loceidae |
科中文名 |
文鸟科 |
属名 |
Amandava Blyth,1836 |
属中文名 |
红梅花雀属 |
学名 |
Amamtava amatulava flavidiventris(Wallace) |
中文名 |
红梅花雀 |
英文名 |
Red Munia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Estrelda flavidiventris Wallace,1863,Proc.Zool.Soc.London:486(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尼帝汶岛和弗洛斯)。
Estrilda amandava flavidiventris,Smythies,B.E.,l986,P.397;傅桐生等,l998,14:53~56;彭燕章等,l987,p.419;郑作新,1987,P.949~950。
Amandava amatMava flavidiventris,Howard,R.& Moore,A.,l980,P.606;Paynter,R.A.,l968,14:348。
|
鉴定特征 |
体形较小,全长90~106mm。雄鸟头颈两侧、胸和尾上覆羽红色,具白色细小点斑;肩、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具白色细端斑;雌鸟尾上二覆羽暗朱红(海南亚种橘红色)。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有3亚种,我国有2亚种,云南有l亚种。 |
采集地 |
盈江芒线1965.4.28.;潞西遮放1962.4.4.;临沧l964.8.21.;永德大雪山1964.4.17.;双江l960.3.27.,l964.7.3.;耿马:孟定四方井l964.4.27.~5.17.,蛮片1960.4.4.;景洪普文l960.5.2~8.;文山平坝么店l961.6.21~26.。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整个上体橄榄褐而渲染红色;头颈两侧,自颏至胸以及两胁均朱红色,除颏及上喉外,概具白色细点斑;两翅暗褐;覆羽及最内侧飞羽均缀以白色端斑;尾黑色,端部亦缀白色点斑;尾上覆羽红色并缀白色细斑;腹部中央淡橙黄,散布白点斑;尾下覆羽黑褐色,羽端粉白色。
雌性成鸟:上体橄榄褐;肩、翅覆羽和最内侧飞羽具白色细端斑;尾上覆羽朱红,微具白端;尾羽暗褐,外侧尾羽先端白色;头侧灰褐;喉、胸浅灰褐;下体余部淡橘黄色;胁灰褐色;尾下覆羽近白,具黑斑。
幼鸟:与雌鸟相似,但尾上覆羽无红色;翅斑皮黄色;腹面稍黄并渲以橙色。
虹膜橙红色;嘴深红色;跗蹠和趾腊黄色。
|
分布地 |
腾冲、盈江、潞西、大理、双江、永德、耿马、临沧、思茅、景洪、蒙自、屏边、文山,为留鸟。省外见于贵州(仅1♀,任国荣)。国外分布于缅甸、印度尼西亚、小巽他群岛。 |
生态学 |
梅花雀常活动于田问、稻田边草丛。1961年6月21日在文山平坝么店也见在荞子地旁的草丛。喜结群,数十只乃至上百只结群,l960年5月2日在景洪普文见数百只在田间啄食谷物,也食其他种子和少量昆虫。剖验4~7月采自滇西的8只鸟胃,见有鞘翅类小甲虫(2次)、蚂蚁(1次)、昆虫碎片(2次)、草籽(8次),动物性食物占胃容物总量的l9%,植物性食物占8%。
栖息地海拔500~15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界,南亚热带地区特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