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属名 |
Emberiza Linnaeus,1758 |
属中文名 |
鹀属 |
学名 |
Emberiza aureola aureola Pallas |
中文名 |
黄胸鹀 |
英文名 |
Yellow—breasted Bunting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Emberiza aureola Pallas,1773,Reise Versch.Prov.Russ.Reichs.2:464,711(模式标本采集地:西伯利亚Irtysh Riv.)。
Emberiza aureola aureola,Ali,S.& Ripley,S.D.,l974,10:213;Howard,R.& Moore,A.,l984,P.537;Paynter,R.A.& Mayr,E.,l970,13:23;Vaurie,C.,l959,P.692;傅桐生等,l998,14:235;彭燕章等,l987,P.436~437;郑作新,1987,P.1012。
|
鉴定特征 |
全长l35~140mm。雄性成鸟前额、头侧和颏至上喉黑色;头顶至后颈栗红色(亚成鸟头顶至后颈具灰黄色羽缘);背和肩羽茶黄褐色具黑色纵纹;腰暗栗红色;翅上覆羽具白色端斑;下喉和胸腹黄色;上胸具栗红色环带,可与栗鹀相区别。雌鸟及幼鸟头顶至背具黑色纵纹,羽缘棕褐色;侧冠纹和颚纹黑褐色;眉纹淡棕黄色;下体大都鲜黄色,体侧具黑褐色纵纹;余部与雄鸟相似。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有2亚种,中国有2亚种,云南有l亚种。 |
采集地 |
新平者龙1977.10.8.~ll.4.;勐海勐阿l960.3.1.;景洪橄榄坝1960.5.10.;勐腊勐捧l960.3.1.;屏边大围山1985.4.20.;永德勐织l964.4.3~24.。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前额、头侧和颏至上喉黑色;头顶至后枕栗红色,各羽具灰黄色羽缘;后颈至背和肩羽灰黄,具黑色及栗红色纵纹;腰羽栗红色,具细的黑色轴纹及灰黄色羽缘;尾羽暗褐,羽缘棕白;外侧2对尾羽具楔状白斑;两翅暗褐;小覆羽几与背同色;中覆羽具宽阔白色端斑;大覆羽具暗栗色和棕白色端缘;内侧飞羽外缘棕栗色,外侧飞羽外缘棕白;下喉和颈侧及胸、腹部鲜黄色;上胸具1道栗褐色横带;胁部黄色而具黑色纵纹;尾下覆羽淡黄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儿相似,惟前额、头侧和颏、喉不呈黑色;上胸栗色横带不显著。
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褐,下嘴灰白色;跗蹠和趾浅褐色。
|
分布地 |
腾冲、昆明、沧源、永德、勐海、景洪、勐腊、新平、蒙自、屏边、金平、永善,为冬候鸟。省外见于新疆北部青河、阿勒泰,为繁殖鸟、旅鸟;自东北、内蒙古中部,西抵青海祁连山、四川西部,南至贵州、广西、广东,为旅鸟;广东沿海一带,为冬候鸟。国外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千岛群岛、日本、朝鲜半岛,冬季迁至印度、尼泊尔、缅甸、泰国、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越冬。 |
生态学 |
活动于稀树草坡或河谷耕作区,以杂草种子为食。剖验4月采自永德大雪山的2只鸟胃,胃容物有稻米(2次)、草籽(2次)。
栖息地海拔500~22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