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Fringillidae |
科中文名 |
雀科 |
属名 |
Emberiza Linnaeus,1758 |
属中文名 |
鹀属 |
学名 |
Emberiza fucata arcuata Sharpe |
中文名 |
栗耳鹀 |
英文名 |
Grey-hooded Buntin9,Chestnut~eared Bunting |
俗名 |
赤胸鹀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Ernberiza arcuata Sharpe,1888,Cat.Bds.Brit.Mus.12:494(模式标本采集地: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Emberiza fucata arcuata,Ali,S.& Ripley,S.D.,l974,10:225;Howard,R.& Moore,A.,l984,P.537;Paynter,R.A.,l970,13:21;Rothschild,L.,l926,P.326;Vaurie,C.,l959,P.688;傅桐生等,l998,14:267~271;彭燕章等,l987,p.439;郑作新,1987,P.1022。
|
鉴定特征 |
全长l44~158mm。头顶至后颈灰色,满布黑色纵纹;上体棕色,上背亦有粗著的黑色纵纹;耳羽栗红色;颏、喉白色;粗著的黑色条纹形成领环,由喉侧延伸至上胸;胸和胁部棕红色;腹淡棕白色;尾羽黑褐,外侧2对尾羽端部具楔状白斑。雌鸟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浅淡。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有3亚种,中国有3亚种,云南有2亚种。 |
采集地 |
贡山:双拉娃1973.6.19~24.,马库l973.5.7.~7.7.;丽江l960.4.25.;维西1956.9.5.。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繁殖鸟):前额、头顶至后颈烟灰,满布黑色纵纹;背和肩羽棕栗色,具黑色宽条纹;腰红棕色,黑纹细而不著;尾上覆羽淡棕黄褐,黑色纵纹宽著;两翅黑褐;翅上覆羽和次级飞羽外(甲+羽)宽缘棕栗色,初级飞羽外缘浅棕白色;尾羽黑褐,最外侧l对尾羽具斜形大白斑;次1对尾羽先端具楔形白斑;耳羽栗红色;颚纹、颊、喉至上胸白色;颚纹黑色,绕喉侧至上胸形成“u”形状领环;下胸及胁棕红,渲染栗红色,形成横带状;体侧较淡,具暗栗红色条纹;腹部中央白色或淡棕白色;尾上覆羽白而沾棕,具黑褐色羽干纹。
雌性成鸟:头顶至后颈橄榄灰或棕灰色,具黑色条纹;上胸的”u”形黑斑稀疏,胸无明显的棕红色横带;余各部羽色较雄鸟浅淡而鲜亮。
幼鸟:上体和下体多皮黄色,黑褐色纵纹亦较浅淡。
虹膜褐色;嘴角褐,下嘴浅淡;跗蹠和趾肉色或肉黄色,爪角褐色。
|
分布地 |
贡山、腾冲、永平、漾濞、丽江、维西、永仁、昆明、新平、元江、蒙自、永善、师宗,为繁殖鸟或留鸟。省外见于宁夏泾源,陕西南部秦岭,四川东北部万源、西部康定、南部屏山以至西南部西昌,贵州南部,西藏东南部,为繁殖鸟或留鸟。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缅甸北部、喜马拉雅山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