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FALCONIFORMES |
目中文名 |
隼形目 |
科名 |
Accipitridae |
科中文名 |
鹰科 |
属名 |
Milvus Lacepede,1799 |
属中文名 |
鸢属 |
学名 |
Milvus migrans govinda Sykes |
中文名 |
[黑]鸢 |
英文名 |
Black Kite. |
俗名 |
老鹰。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Milvus Govinda Sykes,1831(1832),Proc.Comm.Sci.Corr.Zool.Soc.London.2:81(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度德干高原)。
Milvus korschun govinda,郑作新,1987,P.81.
Milvus migrans govinda,Ali,S.& S.D.Ripley,1968,P.227—229;Mayr,E & G.W.Cottrell,1979,P.297;Rohschild,L.,l926,p.229.
|
鉴定特征 |
体羽主要呈黑褐色;飞羽基部白色,形成翅下明显斑块,飞翔时尤为显著;第3—5枚初级飞羽最长;尾呈叉状;体形居中,翅长450mm以上。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7亚种,我国有2亚种,在云南省均有记录。 |
采集地 |
粱河遮岛1966.4.3.;双江l960.3.25.;维西l956.9.7.;昭通1963.12.2.;巧家l963.11.25.;贡山独龙江巴坡1990.9.29.。 |
形态描述 |
成鸟:形态与前亚种相似,但头顶和颈侧多赤褐色条纹;颏和喉淡棕白色;胸、腹部具淡棕白色纵纹。
幼鸟:前额、头顶、后颈至上背满布白色纵纹,羽基和羽缘黑褐色;背至尾上覆羽,翅上覆羽,飞羽和尾羽的暗褐色较成鸟更深浓,羽端均缀赤褐色和白色。颏、喉淡棕白;胸、腹和胁部满布淡棕色粗著条纹;覆腿羽和尾下覆羽淡棕色,渲染褐色。
虹膜、嘴和脚的色彩与前亚种相同。
|
分类讨论 |
鸢由于羽色、翅长和翅下白斑的个体变异都比较大,两亚种的鉴别较为困难。《世界猛禽》(weick。l980)中提出“lineatus亚种的喉和颊部的羽色较淡,耳上覆羽较黑;govinda亚种头、颈多赤褐色,条纹较lineatus显著,肩羽和翅上覆羽的羽缘皮黄,尾羽的带斑显著为多”。1963年11月25日采自巧家的l只雄鸟和l966年4月30日采自梁河的1只雄鸟,与1982年8月21日和9月11日采自四川西部德格和石渠的lineatus亚种标本相较,头颈部显著多赤褐色条纹,肩羽和翅上覆羽的羽缘点缀皮黄色。但尾羽的黑褐色带斑无明显差异。胸和腹部具有类似幼鸟的淡棕白色的纵纹,但较幼鸟更狭窄。 |
分布地 |
双江、腾冲、贡山、梁河、维西、昭通、巧家、丽江等地,留鸟。省外分布,冬季偶见于南部沿海,福建等省区。国外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缅甸、印度支那和马来半岛。西双版纳州、昆明、腾冲、丽江、蒙自等地,冬候鸟。国内分布几遍布全国各省区。国外广布欧亚大陆。 |
生态学 |
鸢是一种常见的猛禽,不论在山区或平原,农村或城镇都容易发现。多是单个栖息于高大的树木顶部突出处,或电杆顶端,或建筑物顶部。天气晴朗时,可见一两只盘旋在空中。由于翅膀底部有白斑和尾羽端部呈叉形,很易识别。飞翔时常发出尖锐的哨音;视觉敏锐,俯视地面,一旦发现猎物,俯冲直下,抓获猎物之后迅速腾空飞去。1964年5月在滇西盈江县芒线采集两只,剖胃分析,胃容物中有鞘翅目天牛科昆虫碎片,占胃容物总量的5.42%,蛇类也占5.42%,鼹鼠(Talpa longirostris)等动物残体,占89.15%,l990年10月3日,在滇西北独龙江河谷地区巴坡考查时,下午(4:40—5:00)雨停后发现空中鸢群由北向南沿河谷上空成5—6只或10—15只结小群迁飞。据20分钟统计,共见48只飞过。l988年2月9日上午在邓川右所的一棵大树上见停息有上百只的黑鸢;当过去拍照时被惊飞,这可能是迁飞集结的群体。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500—360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广布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