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CORACIIFORMES |
目中文名 |
佛法僧目 |
科名 |
Alcedinidae |
科中文名 |
犀鸟科 |
属名 |
Alcedo Linnaeus,1758 |
属中文名 |
犀鸟属 |
学名 |
Buceros bicornis homrai Hodgson |
中文名 |
双角犀鸟 |
英文名 |
Great Pied Hornbill |
俗名 |
诺哥罕目(傣语)老倌雀、大嘴雀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Buceros homrai Hodgson,1832,Journ.As.Soc.Bengal l:251(模式标本采集地:尼泊尔)。
Buceros bicornis homrai,Ali,S.&s.D.Ripley,1970,4:143—146;郑作新,1987,P.374;彭燕章等,l987,P.154.
|
鉴定特征 |
|
采集地 |
勐腊:勐仑l 958.11.4.,曼帕l959.5.16—18.,l960·3·13·,勐远1960.2.。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围绕盔突侧面及后面的羽毛、头侧、颏和上喉黑色;颈部白色,或多或少渲染黄色;背、腰、肩羽、两翅、胸、上腹、翅下覆羽均呈黑色;初级覆羽、大覆羽具白色端斑,与飞羽基部的白斑一起形成明显的翼斑;除最外侧一枚初级飞羽外,其余飞羽均具白色端斑;尾上覆羽、下腹、肛周、尾下覆羽及覆腿羽白色;尾羽亦白色,近端部具一道宽阔的黑色横斑。两性相似。
亚成体:与成鸟相似,但盔突较小,前部尚未形成二个突起。
雄鸟虹膜血红,眼周肉红,眼睑黑色;嘴及盔突牙黄色,在端部渲染橙红色,盔突前端及后端均具黑色块斑;下嘴基黑色;跗蹠及趾铅绿色。雌鸟虹膜珍珠白色,盔突前端及后端不具黑色块斑,余部与雄鸟相同。
|
分布地 |
仅见于云南盈江、耿马、沧源、勐腊、景洪等县,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锡金、不丹、缅甸、泰国、印度支那、马来半岛及苏门答腊等地 |
生态学 |
常见成对活动,非繁殖季节结大群活动。在山麓多果树的森林中不难发现其踪迹,时而鼓翼,间而滑翔,从一处飞往另一处,飞行时发出很响的声音,鸣叫声响亮而粗厉,类似“guo—han—mu,guo—han—mu”。通常在树上觅食植物果实,偶尔也见在地上捡食落下的果实及捕食地上的小型无脊椎动物。剖验1只5月采自勐腊曼
帕的鸟胃,胃内有无花果、鼠类的颌骨及四肢骨、鞘翅目昆虫等。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270--8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