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段 | 内容 |
|---|---|
| 目名 | PICIFORMES |
| 目中文名 | 行目 |
| 科名 | Picidae |
| 科中文名 | 啄木鸟科 |
| 属名 | Dendrocopos Koch,1 81 6 |
| 属中文名 | 啄木鸟属 |
| 学名 | Dendrocopos darjellensis desmursi(J.Verreaux) |
| 中文名 | 黄颈啄木鸟 |
| 英文名 | Darjeeling Pied Woodpecker |
| 亚种判定 | 是 |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 引证信息 | Picus desmursi J.Verreaux,1870,Nouv.Arch.Mus.Hist.Nat.Paris 6,Bull.:33 (模式标本采集地:四川宝兴)。 . Dryobates darjellensis desmursi,Gee,N.G.el al.,1 948,P.1 38;Rothschild,L.,1926,P。239—240. Picoides darjellensis desmursi,Howard,R.&A.Moore,1 980,P.257. Dendrocopos darjellensis desmursi,Peters,J.L.,l948,6:188;郑作新,1987,P.396—397;彭燕章等,l987,P.169 |
| 鉴定特征 | |
| 采集地 | 贡山:l2号桥l973.4.18—5.7.,七箐l973.12.22.,巴坡l973.12.3.,独龙江1990.10.30.;泸水:片马1974.1.15—30.,l981.5.30.,姚家坪1974.2.5—14.;碧江:城郊1978.6.23.,碧罗雪山l976.6。12.,农中1978.7.19.;腾冲大塘l960.5.9.,l965.5.28~30.;凤庆白腊l964.7.23.;双江青平l964.6.29.;双柏平河水库l977.11.20一26.;新平者龙l977.10.29.。 |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前额基部、眼先及眉纹棕白色,耳羽浅棕褐;颚纹黑色;颈侧具橙黄色块斑;头顶及整个上体辉亮黑色,枕部羽端红色,形成枕斑;肩羽及内侧翅上覆羽白色,形成白斑,内侧覆羽羽缘和端部黑色;飞羽黑色,具白色块斑,翅折合时呈横斑状;尾羽黑色,外侧尾羽具白色横斑;颏、喉棕褐;胸、腹棕黄色,满布黑色纵纹;尾下覆羽红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唯枕部呈黑色,羽端不为红色。 雄性幼鸟:1978年6月23日采自碧江的l雄性幼鸟,整个头顶羽端红色,尾下覆羽粉红色,余部与成鸟相似。 虹膜棕红色;上嘴暗灰褐,下嘴边缘淡灰褐;跗蹠及趾灰绿,爪褐色。 |
| 分类讨论 | 据Vaurie(1965),desmursi亚种的嘴峰长2舍舍29,31.5ram,3♀♀ 26.5,28,29ram,而darjellensis亚种嘴峰长13♂♂37.6(36.5—40),13♀♀34.7(33--37)mm,我们的标本的嘴峰长度介于两者之间,似为两亚种的居间类群 |
| 分布地 | 新平、双柏、泸水、碧江、贡山、腾冲、盈江、丽江、龙川江与怒江间的山脉、凤庆、双江等地,为留鸟。国内尚见于四川北部、中部及西南部,西藏东南部。国外未见有此亚种的分布记录。 |
| 生态学 | 多单个或成对活动于阔叶林、松林或杜鹃林中。食物以昆虫为主,剖检5胃,胃内有鞘翅目幼虫、成虫、鳞翅目幼虫、小甲虫等。1973年7月18日和21 日采自贡山12号桥的2雄鸟睾丸已膨大,大小分别为5×9和5×7mm,同年4月20日采自贡山l2号桥的1雌鸟卵巢中可见两个卵黄斑,另有2枚即将成熟的卵。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1200--30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横断山区特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