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ICIFORMES |
目中文名 |
行目 |
科名 |
Picidae |
科中文名 |
啄木鸟科 |
属名 |
Dendrocopos Koch,1 81 6 |
属中文名 |
啄木鸟属 |
学名 |
Dendrocopos atratus(Blyth) |
中文名 |
纹胸啄木鸟 |
英文名 |
Stripe—breasted Pied Woodpecker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是 |
引证信息 |
Picus atratuS Blyth,1849,Journ.As.Soe.Bengal l8:803(模式标本采集地:缅甸德林达依)。
Dryobates atratus,Baker,E.C.Stuart,1927,4:41—42;Gee,N.G.et al.,l948,.P.139.
Picoides atratus,Ali,S.&S.D.Ripley,1970,4:223;Howard,R.&A.Moore,1980,P.257.
Dendrocopos atratus,Peters,J.L.,l948,6:l93—194;郑作新,1987,P.401;彭燕章等,l987,P.171 |
鉴定特征 |
体长约200mm。背和腰满布黑白相间横斑;飞羽黑而具白斑;头侧及颈侧灰白,颚纹黑色;下体浅橄榄黄,满布黑色纵纹,胸部纵纹较粗著;颏、喉较白;尾下覆羽红色。雄鸟整个头顶红色,雌鸟则呈黑色。 |
采集地 |
新平1976.12.9.;潞西三台山1962.4.11—15.;盈江:大南俄l965.4.21.,雪梨l965.4.30.;耿马勐撒l964.4.29—5.3.;江城岩脚l972.6.16—24.;勐海1960.2.8—11.;勐腊勐远l960.1.20.;绿春:哈德1972.4.21.;黄连山1985.6. 2.。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额基棕黄,缀以暗褐色羽端;前额至枕亮朱红色;眼先、眉纹、颊、耳羽至颈侧灰白色,微缀黑色细纹;颚纹黑色,一直延伸至颈侧;后颈、上背黑色;下背、腰及肩羽满布黑白相间的横斑;翅黑色,中覆羽、大覆羽及飞羽两翈概具白斑;尾上覆羽及中央4枚尾羽纯黑色,外侧尾羽黑而具黄白色横斑;颏灰白;喉、胸及腹淡橄榄黄,具黑色纵纹,喉及胸纵纹较粗著,在腹部转细,腹部中央不甚明显或缺如;尾下覆羽朱红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唯整个头顶呈黑色。
幼鸟:与成鸟相似,但下体较褐,渲染黄色较少;尾下覆羽粉红色,较成鸟浅淡;l962 年4月11日和l2日采自潞西三台山的2雄性幼鸟头顶前部羽端红色,头顶后部及枕部黑色。1972年6月24日采自江城岩脚的l雄性幼鸟头前部散布红色羽端。l985年6月2日采自绿春黄连山的1幼鸟(性别不详),整个头顶呈红色。
虹膜棕红(雄鸟)或褐色(雌鸟);嘴角灰,下嘴较淡;跗蹠及趾暗铅灰色,爪暗褐色。
|
分布地 |
国内仅见于云南新平、盈江、潞西、耿马、思茅、江城、勐腊、勐海、绿春、河口、屏边等地,留鸟。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北部及老挝 |
生态学 |
栖息于阔叶林中,有时也见于灌丛及低山茶园的高树上,多单个或成对活动,有时也结小群。食物以昆虫为主。采自耿马及盈江的9胃中见有鳞翅目幼虫及蛹5次,直翅目昆虫螽斯1次,鞘翅目幼虫及甲虫4次,膜翅目昆虫1次,其它昆虫碎片1次,蜘蛛l次。采自潞西、江城、勐海及绿春的9胃中见有鳞翅目昆虫、鞘翅目昆虫、竹节虫、蚂蚁、蜘蛛等,其中1胃中全为浆果,另l胃中全为核果。1962年4 月12日采自潞西三台山的1雄鸟精巢已膨大,大小为6×3mm,1960年2月11日采自勐海的1雌鸟卵巢已相当发育,似为产卵期。 ·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740—20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