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段 | 内容 |
|---|---|
| 目名 | PICIFORMES |
| 目中文名 | 行目 |
| 科名 | Picidae |
| 科中文名 | 啄木鸟科 |
| 属名 | Picoides Lacepede,1799 |
| 属中文名 | 三趾啄木鸟属 |
| 学名 | Picoides tridactylus funebris Verreaux |
| 中文名 | 三趾啄木鸟 |
| 英文名 | Three—toed Woodpecker |
| 亚种判定 | 是 |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 引证信息 | Picoides funebris Verreaux,1870,Bull.Nouv.Arch.Mus.Hist.Nat.Paris 6:33 (模式标本采集地:四川宝兴)。 Picoides tridactylus funebris,Ali,S.&S.D.Ripley,1970,4:234;Howard,R.& A.Moore,1980,P.260;Gee,N.G.et al.,l948,P.141;Peters,J.L.,l948.6:217;Rothschild,L.,l926,P.237;郑作新,1987,P.406;彭燕章等,l987,P.173 |
| 鉴定特征 | |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鼻羽基部白而先端黑色;前额黑,羽端白色;头顶黑色,具金黄色斑纹;枕和后颈纯黑;上体余部呈黑褐色;上背具白色端斑,下背具白色纵纹;飞羽黑色,内翈具白色横斑,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外翻具细小的白色点斑;尾羽黑色,外侧2对尾羽具白色横斑;眼先棕白,眼周及耳羽黑色,眼后上方具一白色条纹;颊纹棕白色;颚纹黑色,自下嘴基部伸至喉侧;颏、喉污白;下体余部黑色,满布白色点斑,肛周、尾下覆羽腋羽和翅下覆羽呈白色横斑状。 雌性成鸟:前额及头顶墨绿色,均具白色先端;体羽余部与雄鸟相似。 |
| 分布地 | Rothschild(1926)曾记录在怒江及澜沧间的分水岭、丽江等地采获此种标本,留鸟。国内尚见于青海北部、甘肃、四川北部及西部、西藏东部等地,国外分布于印度阿鲁纳查尔邦(Arunachal Pradesh) |
| 生态学 | 有关本种的生态生物学资料知之甚少。据郑作新等(1983),单个或成对活动于海拔3800m左右的云杉林中。9月5日和9月20日采于西藏波密及八宿县然乌的标本正置换体羽期,胸背部有刚长出的带有软嫩羽轴的新羽。我们l981年10月9日曾在西藏芒康县红波桥,海拔3400m杉林中见到2只,并采获1只。1982年10月9 日和l9日在四川道孚松林口采获2只。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约为3700m左右。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区系从属广布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