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ICIFORMES |
目中文名 |
行目 |
科名 |
Picidae |
科中文名 |
啄木鸟科 |
属名 |
Blythipicus Bonaparte,1 854 |
属中文名 |
噪啄木鸟属 |
学名 |
Blythipicus pyrrhotis pyrrhotis(Hodgson) |
中文名 |
黄嘴噪啄木鸟 |
英文名 |
Red—eared Bay Woodpecker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Picus]Pyrrhotis Hodgson,1837,Journ.As.Soc.Bengal 6:108(模式标本采集地尼泊尔)。
Blythipicus pyrrhotis annamensis,郑作新,1976,P.379;彭燕章等,l987,P.174.
Blythipicus pyrrhotis pyrrhotis,Ali,S.&S.D.Ripley,1 970,4:238;Baker,E.C Stuart,1927,4:55—56;Howard,R.&A.Moore,1980,P.268;Peters,J.L.,l948 6:224;郑作新,1987,P.407;彭燕章等,l987,P.173.
|
鉴定特征 |
|
采集地 |
贡山巴坡1973.5.21.;泸水:姚家坪l974.2.10.,片马l974.1.12.腾冲大塘l960.5.3—21.;龙陵小黑山1962.5.7.;潞西勐旺l965.3.7.;沧源斑洪1964.4.13.;西盟南康河1960.1.16.勐腊:勐仑1959.4.7.,5.12.,l960.1 12.,勐远l959.6.2.;江城岩脚l972.6.19.;绿春哈德l972.5.5.。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前额、眼先、颊、耳羽、颏和喉呈浅棕褐色,头顶转为棕褐色并具淡棕卡色羽干纹,有的羽干纹不甚明显;枕部及后颈两侧赤红色,形成半圆形领斑,有的领斑在枕部中央被隔断;整个上体、两翅均呈红棕色和暗褐色相间的横斑状,上背渲染暗棕红色,两翅的黑褐色横斑较宽;尾羽红棕色,具狭窄的黑色横斑,有的中央2对尾羽横斑不显或缺如;下喉淡栗褐色;胸和腹暗巧克力褐色,胸部渲染栗红色;尾下覆羽转为红棕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唯枕部及后颈无赤红色领斑。
雄性幼鸟:与成鸟相似,但头顶浅棕褐色,羽干纹较粗著;下体羽色较成鸟为暗,枕部及颈侧红色较浅,不及成鸟鲜亮。l960年5月3日采自腾冲大塘的l雄性幼鸟枕部及颈侧仅羽端渲染红色。
雌性幼鸟:与雄性幼鸟相似,唯枕部和后颈无红色。1973年5月21日采自贡山县巴坡的l雌性幼鸟头顶暗褐而具较宽的棕色羽干纹。1972年5月5日采自绿春县哈德的1 雌性幼鸟头顶羽毛几全为红棕色,仅羽缘暗褐色。 ‘
虹膜棕红色;嘴峰黄色,基部渲染黑色;跗蹠与趾褐黑色,爪褐色。 |
分布地 |
国内仅见于云南贡山、泸水、龙陵、腾冲、盈江、潞西、耿马、沧源、西
盟、江城、勐腊、绿春、河口等地,留鸟。国外分布于尼伯尔、锡金、不丹、印度阿萨姆、缅甸、泰国、老挝、越南北部等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