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ICIFORMES |
目中文名 |
行目 |
科名 |
Picidae |
科中文名 |
啄木鸟科 |
属名 |
Blythipicus Bonaparte,1 854 |
属中文名 |
噪啄木鸟属 |
学名 |
Blythipicus pyrrhotis sinensis(Rickett) |
中文名 |
黄嘴噪啄木鸟 |
英文名 |
Red—eared Bay Woodpecker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Lepocestes sblensis Rickett,1897,Bull.Brit.Orn.Cl.6:1(模式标本采集地:福建挂墩)。
Blythipicus pyrrhotis sinensis,Howard,R.&A.Moore,1 980,P.268;Peters,J.L.,l948,6:224—225;郑作新,1987,P.407;彭燕章等,l987,P.174.
|
鉴定特征 |
|
形态描述 |
与前一亚种相较,本亚种上背和胸不渲染暗棕红色,背和翅表面黑褐色横斑较宽而
棕黄色横斑较窄;雄鸟仅后枕两侧各具一赤红色斑块。余与前一亚种相似。
地理分布绥江、大关(何晓瑞等,1980),为留鸟。国内分布于四川中部、贵州、湖
南、广西、广东及福建等地。国外无此亚种分布记录。
|
分类讨论 |
郑作新(1976)将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南部及东南部的黄嘴噪啄木鸟均
定为annamensis亚种;彭燕章等(1987)将滇西的定为指名亚种,而将滇南的定为annamen一sis亚种。通过比较滇西与滇南的标本,发现两地的标本在羽色上无明显的区别,两地所
采的雄鸟标本中均有部分标本枕部具连成半圆形的赤红色领斑,另一部分标本赤红色斑
块在枕部中央被隔开。据Baker(1927),采自印度的指名亚种雄鸟有时红色半圆形横带在
枕部被分隔开。据Peters(1948),尼伯尔、不丹、锡金、印度阿萨姆、缅甸及泰国、老
挝、越南北部分布的黄嘴噪啄木鸟均为指名亚种。据Howard&Moore(1980),印度支那
北部为指名亚种,南部为annamensis亚种。故我们与郑作新(1987)观点一致,将云南西
部、西南部、南部及东南部的黄嘴噪啄木鸟全归列为指名亚种。
|
生态学 |
多见单个或成对活动于阔叶林中的乔木上,有时也见于枯树上。剖
检5胃,胃内有鞘翅目幼虫、鳞翅目幼虫及其它昆虫幼虫。据郑作新等(1960),剖检2
个胃,内含含物全是昆虫,包括鞘翅目和鳞翅目幼虫。
在云南省分布于海拔600--230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