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FALCONIFORMES |
目中文名 |
隼形目 |
科名 |
Accipitridae |
科中文名 |
鹰科 |
属名 |
Buteo Lacepede,1799 |
属中文名 |
鵟属 |
学名 |
Buteo rufinus rufinus(Cretzschmar) |
中文名 |
棕尾鵟 |
英文名 |
Long—legged Buzard. |
俗名 |
饿老鹰。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Falco rufinus Cretzschmar,1826,in Ruppell,Atl.Vog.:40,图版27(模式标本采集地:苏丹上努比亚,申迪,森纳尔和埃塞俄比亚)。
Buteo rufinus rufinus,Ali,S.& S.D.Ripley,1968,P.252—253;Mayr,E.& G.W.Cottrell,1979,P.373—375;郑作新,l987,P.90.
|
鉴定特征 |
与普通鵟相似,但体形较大,两翅折合时最长初级飞羽尖端与最长次级飞羽尖端之间的距离长于145mm;跗蹠长度75mm以上,跗蹠前缘不被羽到趾基部。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记录2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 |
采集地 |
昆明3—4月(据王紫江,1984)。 |
形态描述 |
雌性成鸟:上体暗褐色,头顶至后颈羽缘棕红,呈纵纹状;肩羽的褐色较浅淡,羽缘亦棕红色;飞羽暗褐色,内翈具白斑;尾羽淡棕色,具暗褐色横斑,次端斑宽阔浓著,
羽端渲染棕红色。下体淡棕红,具暗褐色纵纹。两性相似。
虹膜金黄色;嘴端部黑色,嘴基、嘴角和蜡膜黄绿色;跗蹠和趾灰黄,爪黑色。
|
分布地 |
昆明及云南东部,旅鸟或冬候鸟(郑作新,l987)。省外在新疆地区繁殖,南迁至甘肃及西藏南部越冬。国外在希腊、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和土耳其斯坦、蒙古西北部、阿尔泰南部、克什米尔和印度北部繁殖,冬季南迁至非洲北部、印度、亚洲中部地区越冬。 |
生态学 |
棕尾鵟在云南为罕见冬候鸟。活动于居民点及农田耕作区。
栖息地高度约海拔l8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属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种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