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LA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鸥形目 |
科名 |
Laridae |
科中文名 |
鸥科 |
属名 |
Larus Linnaeus,1758 |
属中文名 |
鸥属 |
学名 |
Larus argentatus vegae Palmen |
中文名 |
银鸥 |
英文名 |
Herring Gull |
俗名 |
大海鸥、大水鸽子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Larus argentatus Brunn.var.Vegae Palmen,1887,in Nordenskiold,Vega—Exped.Vetensk.Arb.5:370(模式标本采集地:西伯利亚彼特林)。
Larus argentatus vegae,Howard,R.& A.Moore,1984,P.130;Peters,G.L.,1934,P.317;郑作新,1987,P.253—254.
|
鉴定特征 |
大型鸥类,翅长于400mm;下嘴具橙红色块斑;头和上背白色具淡褐色羽干纹和点斑;肩、下背和两翅灰色,腰至尾羽白;两翅后段黑色而具白端。下体纯白。 |
亚种信息 |
银鸥共有l0个亚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有3亚种。cachinnans亚种翕羽蓝灰,脚辉黄色,繁殖于新疆西部;mongolicus亚种翕羽较暗,脚淡灰肉色或淡黄色,分布于东北北部呼伦贝尔和宁夏等地;vegae亚种,翕羽灰色暗浓,脚淡红色,分布于东北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向西至西南地区。 |
采集地 |
剑川剑湖l984.11.28.。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额、头顶、枕部、后颈至上背白色,形成半圆状,具褐色羽干纹和不规则的点斑;内侧飞羽、翅上覆羽和下背银灰色;第1枚初级飞羽黑色,具白色次端斑和小形白端;第2枚初级飞羽外翈黑色,内翈大部灰色,端部黑色,近端处内翈具一椭圆形白斑,羽端亦白色;第3枚初级飞羽基部灰色,次端黑色,灰色范围逐渐向内扩展,次端黑斑逐渐缩小,各羽均具白色端斑;大覆羽、次级飞羽具白端,形成显著的白色翅斑;翅缘白色;尾上覆羽和尾羽纯白;眼周白色,具暗褐色纤细羽干纹;颏、喉及下体纯白色。
虹膜浅黄色;嘴尖端淡黄绿,基部灰白,下嘴端部有一橙红斑;跗蹠及趾肉红色略沾灰色,爪黑褐色。
|
分布地 |
昆明滇池、剑川剑湖、大理洱海,冬候鸟。国内分布于我国西部、东部及东南部各省区,旅鸟或冬候鸟。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东北部、日本等地。 |
生态学 |
银鸥为沿海地区常见的大型鸥科鸟类,亦见于内陆有大面积水域的地方。常在水面或水边成群飞翔,姿势悠逸。因嗜吃鲱类,故有鲱鸥之称,亦觅食其他鱼类、啮齿动物及动物尸体。银鸥在云南为罕见冬候鸟,多单只在剑湖、洱海、滇池等水域中漂游觅食。剖检采自剑湖1只鸟胃,胃内食物皆为小鱼。
栖息地高度海拔870--205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