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CICONI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鹳形目 |
科名 |
Ardeidae |
科中文名 |
鹭科 |
属名 |
Ixobrychus Bibller9,1828 |
属中文名 |
苇鳽属 |
学名 |
Ixobrychus sinensis(Gmelin) |
中文名 |
黄斑苇鳽 |
英文名 |
Yellow Bittern,Chinese Little Bittern |
俗名 |
黄秧鸡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是 |
引证信息 |
Ardea sinensis Gmelin,1789.Syst.Nat.1:642(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
Ixobrychus sinensis,Mayr,E.& G.W.Cottrell,1 979,P.240—241;Roths—child,L.,l926,P.226;郑作新,1987,P.31;彭燕章等,l987,P.19.
|
鉴定特征 |
体形较栗苇鳽稍小,与紫背苇鳽相似。小腿被羽至胫跗关节。嘴较中趾连爪为长。头顶黑色;背棕褐色,有的鸟杂有黄色纵纹。 |
采集地 |
耿马孟定1964.5.18—26.;景洪普文l960.5.3.;石屏异龙湖1983.12.13.,l985.6.13.。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 (夏羽):前额、头顶至枕冠黑色;眉纹、颊部、耳羽和颈侧淡棕红色,以后颈两侧最浓著;上背、肩羽及内侧三级飞羽棕栗褐色;下背、腰至尾上覆羽灰棕褐,后者羽端黑色;翅缘淡棕白色;翅上覆羽皮黄色,小翼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及尾羽均黑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颏、喉淡棕白,棕黄色中央喉纹伸至前胸;胸侧具栗红色和黑褐色、羽缘棕黄色的长形簇羽;腹部、两肋和覆腿羽淡棕黄色,下腹部及尾下覆羽淡棕白色。
雌鸟:与雄鸟相似,唯背羽的羽缘淡棕黄色.呈纵纹状斑杂。 .
虹膜金黄色;眼先裸露呈黄绿色;嘴峰黑褐,两侧和下嘴黄褐色;跗蹠和趾黄绿色,爪角褐色,中趾爪的内侧具栉缘。
|
分布地 |
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红河、昭通等地州均有分布,留鸟或夏候鸟。省外分布于东北中部哈尔滨、河北、河南及东部沿海一带,西抵甘肃、四川西南部,旅鸟或夏候鸟。国外最北至西伯利亚南部、日本、琉球群岛、克什米尔、印度、斯里兰卡和亚洲东南部。偶见于澳大利亚西部地区。 |
生态学 |
黄斑苇鳽栖息于水塘、湖泊、河流等水域的沼泽滩地和水稻田边缘的灌木、草丛之中。常见单个栖歇于芦苇枝头,或涉足浅滩处觅食小鱼、虾、蚯蚓及昆虫等小动物。剖验1964年5月18日采自耿马孟定的l只鸟胃,见青蛙残体1个。
云南省分布于海拔600—14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