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GA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鸡形目 |
科名 |
Phasianidae |
科中文名 |
雉科 |
属名 |
Arborophila Hodgson,1837 |
属中文名 |
山鹧鸪属 |
学名 |
Arborophda rufogularis euroa(Bangs et Phillips) |
中文名 |
红喉山鹧鸪 |
英文名 |
Rufous—throated Hill Partridge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Arboricola rufogularis euroa Bangs et Phillips,1914,Bull.Mus.Comp.Zool.58:268(模式标本采集地:云南蒙自)。
Arborphda rufogularis euroa,Howard,R.& A.Moore,1 984,P.104;Peters,J.L.,l934,p.99;郑作新,1987,P.145;郑作新等,l978,P.91—92;彭燕章等,l987,P.61—62.
Arborophila rufigularis euroa,Rothschild,L.,l926,213.
|
鉴定特征 |
较环颈山鹧鸪略小;额深灰;头顶橄榄褐而具黑斑;眉纹灰白有黑点;颊白微沾棕;背几纯橄榄褐色。颏和上喉棕而具黑斑,下喉棕色,胸灰色。两性相似。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共6个亚种,我国有3个亚种,其中指名亚种分布于西藏东南部墨脱(郑作新等,1983),euroa和intermedia两亚种仅见于云南。 |
采集地 |
景东温卜1964.8.24.;江城岩脚l972.6.9—10.;澜沧营盘黑山l966.5.4—13.;屏边大围山1985.4.29—30.;河口大围山肥猪冲l975.5.21—28.;绿吞:哈德l972.5.2.,黄连山1972.4.7.,l985.6.2—3.。 |
形态描述 |
成鸟:羽色与intermedia亚种相似,但颏和喉部棕红或棕白色,黑色斑点较稀少;全身羽色均较浓暗。
幼鸟:据l972年6月10日采自江城岩脚和l972年5月2日采自绿春哈德新水沟头的标本描记。喉棕黄略具黑色点斑。下体灰褐,具白色羽干纹和点斑;肩羽具大形黑斑,余部与成鸟相似,但羽色较深浓。
雏鸟:据l966年5月13日采自澜沧营盘黑山标本描记。头顶暗棕褐,眉纹浅棕色,眼先、眼周黑褐色,翅上覆羽和飞羽暗褐色,杂棕色虫蠹状细斑,肩羽还具大形黑斑。背至尾被栗褐色绒羽。下体被绒羽,颏、喉棕白色,胸浅棕褐,腹黄白色,两胁棕褐,杂少量具白色点斑的暗褐色羽毛。嘴、跗蹠蹴黄色。
|
分类讨论 |
euroa亚种胁部白色羽干纹呈线状,而intermedia亚种则呈水滴状(郑作新等,1978)。经检查云南不同地区的17号成鸟和2号幼鸟标本,幼鸟两胁白色羽干纹均呈线状,而成鸟则呈水滴状。但滇西盈江、潞西标本的颏和喉黑斑较多而密集,几呈黑色,体色亦较浅淡;而滇南标本的颏、喉的黑斑稀少,体色较浓暗。景东、澜沧标本与绿春等地者相似。因此,我们认为两亚种的区别在于颏、喉部黑斑的疏密程度。 |
分布地 |
景东、江城、澜沧、蒙自、屏边、河口、绿春等地,留鸟。国外见于老挝。 |
生态学 |
栖息于茂密的阔叶林或林下的灌丛和高草丛中,非繁殖季节以6—12只的小群活动。性不甚畏人,一般不轻易起飞,而善于奔跑。
以植物种子、浆果、嫩枝、昆虫和软体动物为食,剖检l3胃,蜈蚣(1次),白蚁(1次),甲虫及其它昆虫碎片(4次);果实及其它植物种子(9次)。植物性食物占98.9%;动物性食物占l.1%(杨岚等,l986)。
繁殖期4—7月。l966年5月和l972年5—6月曾分别捕到雏鸟和幼鸟。巢较简陋,
通常营于地面的低洼处,垫以草、树叶等,有时仅置于草丛中。每窝卵约4—5枚,卵壳白色。
肉味鲜美,但数量不多,经济意义不大栖息地高度海拔1400—21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
栖息地高度海拔1400—21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