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CUCU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鹃形目 |
科名 |
Cuculidae |
科中文名 |
杜鹃科 |
属名 |
Cuculus Linnaeus,1758 |
属中文名 |
杜鹃属 |
学名 |
Cuculus micropterus micropterus Gould |
中文名 |
四声杜鹃 |
英文名 |
Indian Cuckoo |
俗名 |
光棍好过、快快布谷、布谷鸟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Cuculus micropterus Gould,1837,Proc.Zool.Soc.London:137(模式标本采集地:喜马拉雅山脉地区)。
Cuculus micropterus micropterus,Ali,S.& S.D.Ripley,1969,3:204;Howard,R.& A.Moore,1984,P.172;Peters,J.L.,l940,P.17;郑作新,1987,P.306—307;郑作新等,1991,6:107—109.
|
鉴定特征 |
体形较棕腹杜鹃略大;翅形尖长;尾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胸、腹部的横斑较粗而且斑距较疏;鸣声为四声一度。 |
亚种信息 |
四声杜鹃有2亚种,我国仅有指名亚种。 |
采集地 |
景东林街1964.7.30.;景谷永平l960.5.10.;勐腊:瑶族旧寨1959.4.16—23.,勐仑l959.3.18.。 |
形态描述 |
成鸟:额、头顶至后颈暗灰,上体余部、两翅表面和尾浓褐色;尾羽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和白端,沿羽干有白色点斑,中央尾羽两翈还具淡棕色边缘和点斑;初级飞羽内翈具白色横斑,翅弯处外缘白色而具暗色点斑;眼先、颏、喉、上胸淡灰,下胸以后白色具黑褐色横斑,横斑相距较宽,尤以尾下覆羽更宽;尾羽底面淡灰而间以黑斑。两性相似。
亚成鸟(依1964年7月30日采自景东林街标本记述):头、颈满布棕白色横斑,常显露黑色基部,两翅内侧覆羽具白端;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末端棕色,最末端具白缘;下体淡皮黄,密布黑色横斑;尾与成鸟相似,但较多棕色。
虹膜暗褐;眼睑铅绿色;上嘴角黑,基部色较淡,下嘴角绿,嘴角处稍黄;脚橙黄色至蜡黄色.。
|
分布地 |
永善、景东、思茅、丽江、河口、勐腊、景洪,夏候鸟。省外分布于东北、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南部、陕西南部、甘肃、四川、广西、贵州、广东、福建等省,夏候鸟。国外分布北抵西北利亚,东至日本,南达马来半岛。 |
生态学 |
四声杜鹃常匿于山地森林或平原的树林中,活动十分隐蔽。鸣声轻快宏亮,四声一度,每度相隔2—3秒,鸣声似”gue—gue—gue—gue”,从早到晚,鸣叫不休。尤以春季呜叫最为频繁,因此,人们给它取了多种俗名,如“布谷”、“快快割麦”、“关公好哭”等。四声杜鹃以昆虫为食,尤嗜食松毛虫之类的森林害虫,对农、林业益处显著。在云南省的繁殖资料不详。据郑作新等(1991),四声杜鹃5—6月为产卵期。卵寄孵于大苇莺、灰喜鹊、黑卷尾、黑喉石鵖等鸟类的巢中。
栖息地高度海拔600--189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广布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