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段 | 内容 |
|---|---|
| 目名 | CUCULIFORMES |
| 目中文名 | 鹃形目 |
| 科名 | Cuculidae |
| 科中文名 | 杜鹃科 |
| 属名 | Chalcites Lesson,1830 |
| 属中文名 | 金鹃属 |
| 学名 | Chaicites maculatus(Gmelin) |
| 中文名 | 翠金鹃 |
| 英文名 | Emerald Cuckoo |
| 俗名 | 翠绿小杜鹃、翠鹃 |
| 亚种判定 | 否 |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 引证信息 | Trogon maculatus Gmelin,1788,Syst.Nat.,ed.13,1:404(模式标本采集地:曾误为斯里兰卡;实为缅甸勃固,据Robinson et Kloss)。 Chalcites maculatus,Ali,S.& S.D.Ripley,1969,3:221;Peters,J.L.,l940,4:31;Howard,R.& A.Moore,1984,P.174;Rothschild,L.,l926,P.235;郑作新,1987,P.312;郑作新等,l991,6:123—125. |
| 鉴定特征 | 体形较小,翅长在120mm以下。雄鸟上体及喉、胸部均金属翠绿色;雌鸟头顶及后颈棕色,上体余部亦为绿色。两性下体均密布粗著横斑。 |
| 采集地 | 新平者龙1977.11.12.;景东温卜l964.8.30.;江城岩脚l972.6.25.;永德大雪山1964.4.15.;龙陵小黑山1962.5.12.;富宁博爱l961.7.15.;屏边大围山l985.4.23.;勐腊:城郊1959.5.2.,龙林l959.12.21.;景洪小勐养1960.4.8.。 |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整个头部和上胸及上体余部皆辉绿色,闪耀夺目的金铜色光辉;两翅表面与背同色;外侧初级飞羽端部黑褐,飞羽底面内翈具白色纵纹,由外向内渐次扩展;尾羽翠绿渲染少许蓝色,外侧尾羽具白端,最外侧1对尾羽具3道白色点状横斑;胸以后白色,具辉铜绿色粗著横斑。 雌性成鸟:由额至颈棕栗色;上体余部及两翅表面辉铜绿色;中央尾羽与背同色,但色泽稍暗,尾端转为黑褐;最外侧尾羽具3道黑、白相间的横斑;次外侧两对尾羽具黑色块斑和宽阔的黑色次端斑,且羽色以栗色为主;下体白色,通体密布辉铜绿色横斑;颏、喉部的横斑前部较细密,向后渐转粗而疏。 虹膜淡红褐至绯红色,眼圈绯红;嘴亮橙黄,尖端黑色;脚暗褐绿色。 |
| 分布地 | 昆明、永善、大关、新平、思茅、景东、江城、永德、龙陵、富宁、金平、屏边、河口、潞西、丽江。夏候鸟;西双版纳景洪、勐腊,留鸟。省外分布于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夏候鸟。国外分布于中印半岛、中南半岛以至苏门答腊。 |
| 生态学 | 翠金鹃多栖息于山区茂密的常绿林中,常成对活动。性隐匿,喜在高树顶部叶子稠密的枝杈间活动,不易发现。繁殖期则活动于较高处的灌木丛中。鸣声似吹口哨的三连声,每声由低渐高。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对采自云南西部地区的翠金鹃食性分析表明,胃内含物90%以上皆为昆虫。据郑作新等(1991),3—6月为产卵期,已报道的寄主有太阳鸟、扇尾莺、棕腹柳莺。翠金鹃与其它杜鹃一样,主要以林木害虫为食,对保护林木生长有重要作用。而且翠金鹃是杜鹃科中羽色最艳丽的种类之一,亦有观赏价值。 栖息地高度海拔600--2100m。资源现状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东洋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