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学名 |
Hypsipetes flavala flavala(Blyth) |
中文名 |
灰短脚鹎 |
英文名 |
Chestnut Bulbul,Ashy Bulbul,Chestnut—backed Bulbul |
俗名 |
栗背短脚鹎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Hemixos flavala Hodgson,in Blyth,1845,Joum.As.Soc.Bengal l4:572(模式标本采集地:Sub—Himalayan山脉)。
Hypsipetesflavala flavala,Ali,S.&Ripley S.D.,l987,p.419~420;Howard,R.& Moore,A.,l984,p.373;Mayr,E.&Greenway,J.C.,l960,9:292;郑作新,1987,p.485;郑作新,2000,p.92;郑宝赉等,l985,p.275~276;彭燕章等,l987,p.212。
|
鉴定特征 |
全长约205mm。头顶和短冠羽暗灰褐至黑褐色;背和肩羽暗灰褐色;尾暗褐色;翅橄榄褐色;大覆羽和内侧飞羽外(甲+羽)亮橄榄黄色;喉白色;胸和胁灰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 |
亚种信息 |
计有9亚种(Howard & Moore,1984;Mayr,& Greenway,1960)。郑作新(2000)将海南亚种eastanonotus独立为种,中文定名为栗背短脚鹎,原栗背短脚鹎的其他亚种归为灰短脚鹎。约翰?马敬能(2000)以及Robson,(2000)则将海南亚种castanonotus和canipennis亚种独立为种,英文名为Chestnut Bulbul(栗背短脚鹎),其他亚种归为Ashy Bulbul(灰短脚鹎)。因此依郑作新(2000),该种应分化为8亚种,中国分布3亚种,云南记录2亚种。 |
采集地 |
盈江:l960.5.23~25.,大南俄1965.4.14~16.;潞西三台山1962.4.19 ~21.。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额至后颈、背和肩羽暗灰褐色,各羽羽缘渲染暗灰色;腰及尾上覆羽灰褐色;尾羽暗褐,羽基外缘微染橄榄绿;眼先及颊褐黑;耳羽棕褐色,耳羽后部转呈褐灰色;翅暗褐色,大、中覆羽和内侧飞羽的外(甲+羽)具宽阔的橄榄黄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翅斑;颏、喉纯白;颈侧、胸和胁灰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
雌性成鸟:与雄性成鸟相似,但胸部灰色较浅。
虹膜红棕或棕红色;嘴黑;跗蹠角褐色至黑色。
|
分类讨论 |
灰短脚鹎指名亚种的头部与背部的表面几乎均为浓暗的灰色,而bourdellei 亚种的头部为近黑色或染以褐色,背部暗灰色稍浅而缀以褐色。因而头部较明显地区别于背部。经检查采自盈江和潞西的标本与指名亚种相似,头和背部几乎完全同色。江城、思茅、景洪、勐腊、勐海和孟连的标本则与bourdellei亚种相似,头部近黑褐色,与背部明显有别。而景东、耿马、西盟、临沧、孟连的标本头部的羽色虽然与背部有一定的差异,但黑褐色又浅于思茅、景洪、勐腊、勐海、江城和孟连等地的bourdellei亚种标本,也不似头部羽色与背部几乎同色的指名亚种,羽色和地理位置介于两者之间,略偏于bourdellei亚种。据此,我们认为该地区应为指名亚种和bourdellei亚种的居问地带。 |
分布地 |
盈江、潞西、永德、沧源等地,为留鸟;在云南西南部临沧、耿马、西盟、孟连和景东一带有与bourdellei亚种的居问类型。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沿喜马拉雅山脉至缅甸东北部,向南经印度阿萨姆至缅甸西南部。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