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AN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雁形目 |
科名 |
Anatidae |
科中文名 |
鸭科 |
属名 |
Tadorna Flemin9,1822 |
属中文名 |
麻鸭属 |
学名 |
Tadorna tadorna(Linnaeus) |
中文名 |
翘鼻麻鸭 |
英文名 |
Common Shelduck. |
俗名 |
冠鸭。 |
亚种判定 |
否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Anas Tadorna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22(模式标本采集地:瑞典)。
Tadorna tadorna,Ali,S.& S.D.Ripley,1987,P.36—37;Howard,R.& A.Moore,1984,P.71;Johnsgard,P.A.,l978,P.126—129;郑作新等,l978,P.55—57;郑作新,1987,P.51—52.
|
鉴定特征 |
体形比家鸭略大。头和颈部辉黑绿色,背与胸间具一栗棕色环带;翅黑色,其余体羽大都白色。嘴形上翘;繁殖期雄鸟上嘴基部有一大形皮质瘤。嘴和脚红色。 |
采集地 |
昆明八大河l962.12.7.(据云南大学生物系所采标本)。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头部暗褐色,体羽大都白色;一条棕栗色带斑自上背翕羽伸至胸部两侧,各羽多少渲染黑褐色细微点斑,内侧肩羽黑褐色;两翅大覆羽端部浅灰褐;飞羽大部黑褐色,次级飞羽翼镜处渲染金属绿色和紫色,羽端缘白色,翼镜内缘的两枚飞羽外翈淡棕栗色,内侧飞羽均具白色羽端。尾羽白色,端部多少渲染黑褐色。腹部中央有一条栗褐色杂斑。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体色较浅淡,嘴基无皮质瘤。
虹膜棕褐或褐色;嘴赤红或紫红;脚肉红或肉粉色,爪黑色。
|
分布地 |
昆明、宁蒗、大理、剑川、洱源、石屏等地,罕见冬候鸟。省外在东北、青海、新疆等地为夏候鸟或旅鸟;东北南部和西南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南部、内蒙古中部、甘肃西北部、新疆西部、西藏南部等地,旅鸟;在长江中、下游及附近湖泊以及贵州和广东沿海地区为冬候鸟;台湾偶见。国外繁殖于西伯利亚南部、蒙古、亚洲及欧洲中部;在日本、朝鲜、中南半岛北部、印度北部、亚洲西南部、欧洲南部及非洲东北隅和西北隅等处越冬。 |
生态学 |
翘鼻麻鸭冬季多结群,常集结成数十只以至数百只的大群,栖息于浅水海湾或广阔的海水浸渍处(郑作新等,1978)。但据在昆明滇池等地的观察,翘鼻麻鸭多3—5只结为小群在湖泊的水面上或附近浅滩处活动和觅食。有时也可见在湖泊周围的河流中活动。其活动环境与赤麻鸭基本相似,但数量极为稀少。
栖息地高度为海拔l200--2650m。资源现状为稀有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