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Timaliinae |
科中文名 |
画鹛亚科 |
属名 |
Pomatorhinus Horsfield,1821 |
属中文名 |
钩嘴鹛属 |
学名 |
Pomatorhinus ochraceiceps austeni Hume |
中文名 |
棕头钩嘴鹛 |
英文名 |
Ochraceous—headed Scimitar Babbler,Red—billed Scimitar Babbler.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Ponuttorhinus austeni Hume,1881,Str.Feath.10:152(模式标本采集地:印度Manipur)。
Pomatorhinus ochraceizeps austoni,Ali,S.& Ripley,S.D.,l971,6:148;Howard,R.& Moore,A.,l980,p.419;Mayr,E.& Paynter,R.A.,l964,10:276~277;郑作新,1987,P.652;郑作新,1994,P.119;郑作新等,l987,11:31;彭燕章等,l987,P.287。
|
鉴定特征 |
全长201~246mm。嘴红色,形侧扁细长而向下弯曲;头顶、背羽和翅及尾羽表面呈棕黄色;白色眉纹从眼先伸达枕侧;眼先至眼周黑色,耳羽黑褐色,形成脸部的宽阔黑带;颏、喉和胸、腹部大都白色;胁和尾下腹羽橄榄黄褐色。两性相似。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记录4亚种(Howard & Moore,1980),我国分布2亚种(郑作新,1994),均仅记录于云南。 |
采集地 |
盈江雪梨1965.5.3.;潞西三台山1962.4.10~19.;永德大雪山1964.4.15~16.。
|
形态描述 |
与指名亚种相似,但头顶的棕黄褐色较浅淡;背至尾上覆羽呈橄榄黄褐色。
幼鸟:1962年4月10日采自潞西三台山的1只刚出飞的幼鸟,体羽的羽枝松散;羽色与成鸟相似,但较浅淡;嘴较短弱。
|
分类讨论 |
约翰?马敬能等(2000)认为分布于云南西部(潞西、永德)及西藏东南部的为stenorhynchus亚种。 |
分布地 |
云南西部盈江、潞西、永德,为留鸟。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曼尼普尔地区。 |
生态学 |
栖息于热带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常绿阔叶林、竹林,多单个或结小群活动,觅食昆虫。剖检采自滇西的3只鸟胃,胃内容物有蠢蟓和小甲虫,全为动物性食物。据Robson(2000)记述:繁殖期为4~6月。巢成半圆球形,在灌丛下的地面上,窝卵数3~5枚。蛋壳呈白色,卵的量度为25.2mm ×l8.3mm。
栖息地海拔700~1 5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分布范围为印度阿萨姆至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和中国云南省西部及西南部。区系从属为东洋界,中南半岛地区特有种。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