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Timaliinae |
科中文名 |
画鹛亚科 |
属名 |
Garrulax Lesson,1831 |
属中文名 |
噪鹛属 |
学名 |
Garrulax canorus canorus(Linnaeus) |
中文名 |
画眉 |
英文名 |
Hwamei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Turdus)Carorus Linnaeus,1785,Syst.Nat.,ed.10,1:169(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福建厦门)。
Garrulax canorus canorus,Howard,R.& Moore,A.,l980,P.429;Mayr,E.& Paynter,R.A.,l964,10:369;Robson,C.,2000,P.447,pl.87;郑作新,1987,P.690;1994,p.125;郑作新等,l987,11:123;吴至康等,l986,P.308;李桂垣等,l985,p.252;彭燕章等,l987,P.307;诸葛阳等,l990,P.366;约翰?马敬能等,2000,P.394,pl.102。
|
鉴定特征 |
全长l97~245mm。头顶至后颈和背羽橄榄绿褐色,渲染棕黄色;翅和尾羽棕黄褐色;喉、胸和胁部及尾下覆羽棕黄或皮黄色;前额、头顶至上背和喉至上胸具暗褐色羽于纹;腹部中央灰色;眼圈和眉纹白色,犹如娥眉状,故有“画眉”鸟之称。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原记录3亚种(Mayr & Paynter,1964;Howard & Moore,1980),中国均有分布(郑作新,l987、1994)。郑宝赉和杨岚(1980)依据云南西南部的标本鉴定了G.c.menglieinsis新亚种,郑作新(1987)和郑作新等(1987)将其归列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并提出该新亚种如能确立,是否应以G.C.namtiense为名的意见。G.c.namtiense是La Touche(1923)依云南东南部河口所采l号雄鸟标本记录的亚种,后被Mayr & Paynter(1964)归列为指名亚种的同物异名。笔者再次将云南西南部所采标本与东南部namtiense亚种的模式产地河口及其邻近地区屏边大围山、蒙自所采标本相比较,发现两地标本相似,体羽的棕黄色(尤其是喉和胸部的羽色)以云南西南部潞西、瑞丽、孟连、澜沧等地的标本为最浅淡,几乎呈淡皮黄色,向东有逐渐加深的趋势。但是,云南东南部的标本与采自广西金秀、湖北宣恩、四川秀山、贵州江口、安徽怀宁和云南东北部盐津等地的指名亚种标本相比较,指名亚种的体羽显著多棕黄色,有的标本的喉胸部几呈棕红色。所以,云南西南部至东南部的画眉确实存在地理分化现象,应予以承认,按命名法规的优先律原则,恢复La Touche(1923)提出的G.C.namtiense亚种名称,将G.C.rnengliensis归列为同物异名。因此,全世界画眉分化为4亚种,云南分布2亚种。 |
采集地 |
景东:林街l964.7.27.~9.13.,l976.11.20.;富宁博爱l961.7.13.;盐津1963.11.24~25.。 |
形态描述 |
成鸟:前额棕黄,头顶至后颈和上背转呈橄榄褐,沾棕黄色,每羽具黑褐色轴纹;下背、肩羽、翅上覆羽和飞羽外(甲+羽)橄榄褐,最外侧3~4枚初级飞羽外(甲+羽)淡黄褐色;尾上覆羽橄榄褐沾棕黄色;尾羽暗橄榄褐,近端转呈暗褐色,并隐现黑褐色横纹;眼先、眼周和眉纹白色;颊和耳羽暗棕褐;颏、喉至上胸棕黄色,羽干纹黑褐色;下胸至腹部中央青灰色;两胁棕黄褐色;肛羽、覆腿羽和尾下覆羽锈黄色。
幼鸟:7月13日在富宁博爱采集l只雌性幼鸟,飞羽和尾羽脱换完全,但体羽的羽枝较松散;前额、头顶至后颈呈棕黄褐色,几无黑色轴纹;背羽橄榄褐;两翅棕黄褐色;眼周和眉纹白色;颏、喉棕黄色,无黑色羽干纹;余部与成鸟相似。
虹膜黄色;上嘴暗角褐色,边缘较淡,下嘴黄色;跗蹠和趾黄褐色,爪牙黄色。幼鸟嘴角黄色,上嘴黄褐色,较成鸟浅淡。
|
分布地 |
景东无量山、昆明、师宗、富宁、盐津、绥江,为留鸟。省外分布于甘肃东南部文县、康县、天水、岷县,陕西及河南等省的南部及其以南的四川、贵州及华中、华南一带地区。 |
图像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