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Timaliinae |
科中文名 |
画鹛亚科 |
属名 |
Pteruthius Swainson,1832 |
属中文名 |
鵙鹛属 |
学名 |
Pteruthius xanthochlorus pallidus(David) |
中文名 |
淡绿贝鸟鹛 |
英文名 |
Green Shrike Babbler |
亚种判定 |
是 |
是否指定亚种 |
否 |
引证信息 |
Allotrius xanthochlorus(sic)Hodgs.,var.pallidus David,1871,Bull.Nouv.Arch.Mus.
Hist.Nat.(Paris)7:8,14(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四川西北部)。
Pteruthius xanthochlorus pallidus,Howard,R.& Moore,A.,l980,P.431;Mayr,E.& Paynter,R.A.,l0:388;Smythies,B.E.,l986,P.303;Robson,C.,2000,P.463,pl.92;郑作新,1987,P.710;1994,P.128;郑作新等,l987,11:171~173;彭燕章等,1987,P.318。
|
鉴定特征 |
全长ll0~125mm。体形较红翅鵙鹛显著为小;头顶和头侧乌灰;眼圈白色;背和肩羽及尾上覆羽橄榄绿;翅和尾羽黑褐,外缘浅蓝,端缘近白色;喉、胸灰白;胁淡绿黄;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浅皮黄白色;雌雄相似,但雌鸟的头顶褐灰色,翅上覆羽和飞羽及尾羽外缘橄榄绿色。 |
亚种信息 |
全世界有4亚种(Howard & Moore,1980),中国记录3亚种[包括Stresemann,1925,录自福建的obsurus亚种,Mayr & Paynter(1964)将其列为pallidus亚种的同物异名]。云南仅分布pallidus亚种。 |
采集地 |
丽江鲁甸1956.8.22.;宾川鸡足山1981.11.12.。 |
形态描述 |
雄性成鸟:前额、头顶至后颈乌灰,头侧亦呈乌灰色;眼圈亮白色;眼先、眼周和颊缀黑色;上背灰橄榄褐;肩羽和下背至尾上覆羽橄榄绿;翅缘白色;翅上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小翼羽和大覆羽端缘淡灰白色,形成翅斑;初级覆羽外缘亮黑色;飞羽外缘最外侧数枚浅灰近白色,内侧飞羽呈蓝灰色,羽端缘近白色;中央尾羽表面和外侧尾羽外缘浅灰褐色,外侧尾羽黑褐,羽端具白斑;颏、喉和胸部浅灰白色;两胁橄榄黄绿色;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浅皮黄白色。
雌性成鸟:与雄鸟相似,但头顶褐灰色,翅上覆羽和飞羽及尾羽的外缘橄榄绿色。
虹膜赭色;上嘴黑色,下嘴蓝灰色;跗蹠黄褐色,爪角黄褐色。
|
分布地 |
丽江、宾川、澜沧江和怒江之间山地,为留鸟。省外分布于甘肃东南部文县,陕西秦岭,四川万源、平武、都江堰、峨眉、宝兴、康定、巴塘、甘洛、木里、石棉等地。国外分布于缅甸东北部。 |
生态学 |
栖息于亚热带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中,多见单个在乔木树上活动觅食,秋冬季见与其他小鸟混群活动。食物主要为昆虫,剖检采自宾川鸡足山的l只鸟胃,胃容物全是昆虫碎片。
据Robson(2000)记载:在东南亚的繁殖期为4~7月。巢呈深袋状或篮状,筑于树权间,离地面l.5~8m。窝卵数2~4枚。蛋壳乳白色,宽端具红褐色点斑。卵的量度为
18.8mm ×14.7mm。
栖息地海拔1500~2500m。资源状况为稀有种。分布范围为喜马拉雅山地巴基东北部,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北部至东北部,中国西藏南部至东南部、甘肃东南部、陕西秦岭、四川西南部和云南及缅甸西部、北部。区系从属为东洋界,西南山地区特有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