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i
  • Searce Dbase
    • Database List
    • Metadata
  • Data retrieval
    • Uncommon words
    • BHL文献检索
    • GBIF标本检索
    • NCBI分子数据检索
  • Data service
    • consultation service
    • API Service
  • Species Data Mine
  • Guide
    • Normal Problem
    • Feedback
  • Case
  • About us
    • Overview
    • Our Team
    • Contact
  • 语言
    • 中文
    • English
    • Sign in
    • TCloud User
  • 个人中心
    • User info
    • Sign out
    中国科学院数据云门户

Minla ignotincta jerdoni Verreaux   火尾希鹛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Timaliinae
科中文名 画鹛亚科
属名 Minla Hodgson,1838
属中文名 希鹛属
学名 Minla ignotincta jerdoni Verreaux
中文名 火尾希鹛
英文名 Fire—tailed Minla
亚种判定 是
是否指定亚种 否
引证信息 Minla jerdoni Verreaux,1871,Bull.Nouv.Arch.Mus.Hist.Nat.Paris 6:38(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四川宝兴)。 Minla ignotinctarnariae La Touche,1921,Bull.Brit.Om.Cl.42:30(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云南东南部弥勒地)。 Minla ignotincta sini Stresemann,1929,Joum.Om.77:333(模式标本采集地:中国广西瑶山)。 Minla ignotineta jerdoni,Howard,R.& Moore,A.,l984,P.432;Mayr,E.& Paynter,R.A.,l964,10:397;郑作新,1987,P.720~721;2000,P.130;郑作新等,l987,P.194;彭燕章等,l987,P.323。
鉴定特征 全长约135mm。头黑色,具长而宽阔的白色眉纹;上体大多为橄榄褐色或栗褐色;尾上覆羽和尾羽黑色,尾羽外缘红色;翅上覆羽和小翼羽黑,初级飞羽外(甲+羽)边缘朱红色,向羽端逐渐变为浅黄色;次级飞羽具白色羽端;下体黄白色。雌鸟与成鸟相似,但体色较淡,飞羽和尾羽的红色被浅黄或白色代替。
亚种信息 Howard & Moore(1984)和Mayr & Paynter(1964)认为全世界分化为4亚种。但郑作新(1987)和郑作新等(1987)将其中的sini亚种和rruzriae亚种合并于jerdoni亚种,因此全世界记录2亚种,中国均有记录,云南有分布。
采集地 绿春黄连山l985.5.6.~6.5.;屏边大围山1985.4.15.~5.6.;马关都龙1961.6.8.;金平分水岭1996.5.16~18.;文山平坝腰店l961.6.27.。
形态描述 背部为橄榄灰褐色,与指名亚种的暗栗褐色(矛)和橄榄棕褐色(旱)不同,余部与指名亚种相似。
分布地 绿春、蒙自、屏边、金平、马关、昆明、永善、绥江、昭通、鲁甸等地,为留鸟。省外分布于贵州绥阳、威宁和雷山,广西瑶山、湖南南部、四川中部。国外分布于越南北部。
生态学 栖息于沟谷阔叶林、灌丛中,成对或结群活动,有时也与其他鸟类混群,常在较高的树枝上和树冠上的枝叶问穿梭跳动。 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主,也取食部分植物性食物。剖检3~7月采自潞西、永德、腾冲、凤庆、双江的11只鸟胃,胃内有鞘翅目昆虫(10次)、鳞翅目昆虫(4次)、直翅目昆虫<1次)、蜘蛛(2次);果实(1次)、草籽(1次)、花(1次)。动物性食物占78%,植物性食物占22%。 1985年4月23日在屏边大围山海拔2120m的大尖山南坡一株2.7m高的木犀科小树上观察到1巢,巢筑于小树东侧的直树杈间,巢底离地2.1m,外径90mm,内径53mm×48mm,深33mm,高75mm。巢主要由植物纤维和苔藓构成等,外部有几只树叶伪装,巢内垫纤细的丝状植物纤维和棕丝,外包苔藓。巢内有3枚卵,其中2枚卵的量度均为19mm ×l5mm。 栖息地海拔840~2550m。资源状况为常见种,区系从属为东洋种。
图像信息
About us
本数据库是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的组成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昆明动物所、成都水生所、上海昆虫博物馆及武汉水生所共同建设。感谢国家基础学科公共科学数据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十三五信息化建设专项“科学大数据工程”提供支持。
Useful Links
  • 中国科学数据云
  • 国家基础科学数据中心
  • 物种多样性数据平台
  •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 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
Contact
1 Beichen West Road, Chaoyang District,Beijing,China(Institute of Zo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Tel: +86-10-64807129

Email: linct@ioz.ac.cn

Follow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中科院上海植生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武汉水生所   京ICP备09112257号-34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8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