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中文名 |
有鳞目,蛇亚目 |
科名 |
游蛇科 |
属名 |
颈槽蛇属 |
学名 |
Rhabdophis subminiatus (Schlegel,1837) |
中文名 |
红脖颈槽蛇 |
别名 |
红脖游蛇、扁脖子(云南)、野鸡项(贵州) |
参考文献 |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274~282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269~270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P.138~139
李金荣、蓝 海、黄晓军、陈远辉、吴卯斌,后毒牙类毒蛇,蛇志JOURNAL OF SNAKE,2007年第19卷第3期。
温汉舂,李其斌.红脖游蛇咬伤引起严重中毒的临床观察报告[J].蛇志,2006,18(2);115~117.
|
鉴定特征 |
头颈区分明显,个别颈槽不显;鼻间鳞前端略窄。眼较大,瞳孔圆形;通身草绿色,颈及躯干前段背鳞间皮肤猩红色。 |
形态描述 |
中等体形的“无毒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973/203mm,雌1135/190mm。整体背面草绿色,颈部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猩红色。受到惊扰时,体前段膨扁,鳞片张开露出皮肤,颈部及体前段显示猩红色,起到警戒威吓作用,故名“红脖颈槽蛇”;躯尾腹面黄白色。头部上唇鳞色稍浅,部分鳞沟色黑;头腹面污白色。 |
分布地 |
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四川、香港、云南。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各国,南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及加里曼丹。 |
生物学资料 |
常出没于山坡、路边、农耕区水沟附近或草丛中,也见于宿舍内池塘附近。捕食蛙和蟾蜍。卵生。 |
物种图像 |
 |
带毒部位 |
后毒牙 |
毒素类型 |
溶血型毒素 |
中毒方式 |
咬伤 |
毒素介绍 |
2007年1月15日1例因被一条重约200 g的红脖颈槽蛇咬伤患者。伤后约40 min,出现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胸闷,上腹部疼痛,并有复视现象。在转送途中,出现血尿1次及呕血10余次,每次约5~10 ml。患者入院时,体温36。C,呼吸2O次/分,心率88次/分,血压18.7/10.7 kPa,急性痛苦面容,诉头痛剧烈,烦躁不安,上下颌牙龈多处渗血,心音低钝,腹肌紧张,有轻压痛,左手伤指局部仍有少量渗血,清洗伤口后牙痕辨认不清,右手背及右上肢皮下瘀血,无明显肿胀。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础 4.31×1O /I ,HGB 128 g/L,WBC 22.8×10。/L,PLT 213×10。/L;尿常规:外观鲜红色.浑浊,镜检:RBC(+ 十+ +)#肾功能:BUN 11.90 mmol/I ,Cr 93.5 mmol/L,uA l98.0 mmol/L}血液流变学检测:RBC压积46,纤维蛋白原(Fib)测不出,血沉2 mm/h.体外血栓长度8 mm,血栓湿重15 mg,血栓干重7 mg,凝血时间15 S。诊断:红脖颈槽蛇咬伤中毒(危重型,多脏器出血,DIC样综合征)。住院后经用抗蝮蛇毒血清及抗五步蛇毒血清及大量皮质激素及山茛菪碱等药治疗无效,相继出现恶心呕吐,吐出鲜红色血液及血尿,住院第3天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家属要求放弃治疗,在运送回家途中死亡。
温汉春等报道,2001~2005年该科收治的7例红脖颈槽蛇咬伤的病人,均出现严重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出血倾向,伤口流血难止,全身皮肤紫癜,牙龈出血,血尿等。血液学检查:凝血时间明显延长,PT、APTT和TT 均延长,纤维蛋白原Fib)减少,3P和D-二聚体增加。其中因严重出血引起颅内出血l例、出现休克2例、合并急性肾功能衰竭l例,该患者因无法人工肾治疗而自动出院(后证实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