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沙蛇

Psammodynastes pulverulentus   Boie
   

  241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背鳞17-17-15行;体形不细长,背面呈紫褐色斑纹。
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腾冲、陇川、河口、屏边等地4雄5雌2幼,广西瑶山1雌,海南白沙、尖峰岭2雌1幼,广东3雌,福建福州1幼,共4雄11雌4幼。
形态描述 最大全长雄性(535+119) mm,雌性(520+98) mm.
背面紫褐色。有多数呈不规则“∧”形、镶暗紫色的浅褐色斑,有的无此种斑,而仅有不规则排列的深棕色短折线;腹面淡黄色,密布紫褐色细点,或有紫褐色纵线或点线数行;体侧略呈深浅相间的纵纹数条。头背紫褐色,有镶浅褐色边的暗紫色纵纹数条;唇缘及下颔浅褐色。
体型中等大小;头颈可以区分,吻端平齐,吻棱明显;眼较大。瞳孔直立椭圆形。颊鳞1枚,不入眶,德化标本少数无颊鳞或一侧有2枚;眶前鳞1,个别为2,眶后鳞2,个别为3;颞鳞2(1)+2(3,4) +3(4);上唇鳞8, 2-3-3式,极少标本一侧或两侧为7, 2-2-3式,个别标本的一侧为9, 3-3-3式;下唇鳞8或7,前3对切前颔片;颔片3对。背鳞17-17-15行,个别标本的肛前只有13行,均平滑无棱,脊鳞不扩大,背鳞亦不呈斜行;腹鳞雄性157-167,雌性141-169;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52-69对,雌性45-60对。
文献记载:福建标本腹鳞3雄148-152,尾下鳞雌性低者42对(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75)。台湾标本腹鳞12雄161-172, 11雌170-177,尾下鳞12雄47-79对,10雌55-66对(Maki, 1931)。广西瑶山标本腹鳞雄性低者151,尾下鳞雄性低者49对(范曾浩,1931)。海南岛1雌腹鳞高达171 (Schmidt, 1927a).

大小
生物学

生活于平原、山麓或低山,常栖于林荫下水草丰茂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中,其体形及体色较深,与枯枝相似;亦常见于住宅附近路上或石缝中。在干燥地方,体色可变浅。白天、傍晚均见外出活动捕食。吃蛙及蜥蜴,偶亦吃蛇。剖胃检查采自福建及海南岛15雄11雌,实胃数8,食物频次百分比为蛙类62. 50%。 ,蜥蜴25. 00 % 。( 赵尔苾等,1966)。卵胎生,产3-10仔(Pope, 1935; Smith, 1943)。解剖8月采于江西铅山1雌,左输卵管有卵6枚,约4 mm×2. 5 mm,右输卵管有卵6枚,最大的12 mm×8. 5 mm(钟昌富,1983) 。
垂直分布自沿海低地(海南岛)到1620 m左右(云南),在台湾省则习见于海拔1500m以上地区(Maki, 1931).

生境信息

生活于平原、山麓或低山,常栖于林荫下水草丰茂的地方。在这种环境中,其体形及体色较深,与枯枝相似;亦常见于住宅附近路上或石缝中。在干燥地方,体色可变浅。白天、傍晚均见外出活动捕食。吃蛙及蜥蜴,偶亦吃蛇。剖胃检查采自福建及海南岛15雄11雌,实胃数8,食物频次百分比为蛙类62. 50%。 ,蜥蜴25. 00 % 。( 赵尔苾等,1966)。卵胎生,产3-10仔(Pope, 1935; Smith, 1943)。解剖8月采于江西铅山1雌,左输卵管有卵6枚,约4 mm×2. 5 mm,右输卵管有卵6枚,最大的12 mm×8. 5 mm(钟昌富,1983) 。


海拔范围

垂直分布自沿海低地(海南岛)到1620 m左右(云南),在台湾省则习见于海拔1500m以上地区(Maki, 1931).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尼泊尔,锡金,印度(阿萨姆、大吉岭),经缅甸到老挝及越南,南经马来半岛到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国内分布

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大致在北纬25°。左右及其以南。在东南沿海地区可达福建北部,华中地区唯一较北记录为湖南长沙。福建(福州、福清、南平、崇安、德化、尤溪、闽侯、大田、闽清、南靖、政和、松溪)、台湾(台北、基隆、新竹、台中、南投、高雄、屏东、宜兰、兰屿)、江西(上犹、铅山)、湖南(长沙、道县)、广东(广州罗浮山、肇庆、和平、紫金、大浦)、香港(极罕见、散处各地)、海南(陵水、崖县、琼中、万宁、白沙、乐东、澹县)、广西(金秀、南丹、贺县、龙州、北流、上思、防城)、贵州(榕江)、云南(泸水、腾冲、陇川、孟连、屏边、河口、武定)、西藏(墨脱南部)。

分类讨论

种下分类 台湾标本的腹鳞与尾下鳞显著高于本种分布范围内其他地区,可划分为亚种。紫沙蛇二亚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