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体大,体长可达2m余。肩部中央具显著凸起的隆肉,站立时略显前高后低。体侧下部、肩部、胸腹部及腿部均披长达40cm以上的长毛。尾端长毛形成簇状。两性均具角,角形相似,但雄兽的角比雌性者大。通体褐色,吻周、下唇、脸面以及脊背一带呈现微弱的灰白色调。野牦牛为家牦牛的祖先,二者的区别在于野牦牛的体型比约大一倍,角和蹄也相应粗大。
生物学
生境与习性 迄今在海拔3000-4000m间的许多地域多为牧场或农田,故难见其踪迹。现生种群目前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北部,栖息于4000-5000m的山间盆地、湖盆四周以及山麓缓坡,活动于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草原和高寒荒漠等多种开旷的自然景观带。结群,一般每群10余头,多者达200头以上。每年6-7月产仔,妊娠期240-250天,每胎1仔。雄牛3岁性成熟(李德浩等,1989)。在偏远山区,发现过家养雌牦牛逃跑后与野牦牛混居,偶然雄性野牦牛也会跑到家牛群中寻找雌牛交配。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四川,甘肃,新疆,青海,西藏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1、据1972年在青海海西地区格尔木、乌兰、天峻和都兰(分布面积约达18800 km2)的调查,平均密度为0.6头/ km2;1990年在其境内的可可西里地区考察,平均密度为0.83头/ km2;2、1987-1988年间,在西昆仑山地区的平均密度为0.11和0.37头/km2,而1988年在昆仑山地区调查的密度为0.74头/ km2;3、1976年在西藏羌塘高原无人区两个不同地段的考察,密度为1.6头/km2和0.17头/ km2。据上述多年的考察资料,估计青藏高原全境有6-7万头(冯祚建,1992)。其中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的约有3-4万头;另外,据报道甘肃境内仅残存130头左右(王香亭,1991)。Harris (1998) 报道他1997年考察称:在阿克塞及邻近地区共见到83头。
致危因素 截至80年代,乱捕滥猎是导致一些地区是野牦牛濒危甚至绝迹的首要原因。甘肃祁连山洪水坝 的野牦牛已在80年代全部被杀光。1958-1961年间,一支队伍庞大的狩猎队在青海纳赤台野牛沟、东大滩、西大滩及乌图美仁等地区,共捕杀野牦牛等中、大型动物4万余头,致使野牦牛等的种群数量迄今仍未恢复(冯祚建,1992)。在80年代中期以前,获悉在西藏每年被偷杀的野牦牛达100头以上。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政府加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及执法措施,因此肆意猎捕野牦牛的事件已经明显减少,但偷猎现象仍时有发生。
饲养情况 北京动物园自80年代以来饲养着几头野牦牛,曾繁殖成功。
现有保护措施 1962年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把野牦牛定为Ⅱ级保护动物,而从1980年始,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绝对禁止捕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根据中国建议于1985年起列本种于附录Ⅰ中。为保护野牦牛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动物的自然保护区,目前有东昆仑-阿尔金山保护区(新疆)、盐池湾保护区(甘肃)、羌塘保护区(西藏);拟建的有西藏玛美错保护区、西藏羌塘高原保护区和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保护区。
保护措施建议1、继续加强法制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2、对违法偷猎者应及时绳之以法,切实加强保护区管理,杜绝偷猎;3、尽快落实拟建的自然保护区(目前大部分地区尚属无人区),防止这些地区进一步地开发放牧并移民,确保世界上这一不可多得的、人类干扰最少的高原天然动物园。
致危因素 截至80年代,乱捕滥猎是导致一些地区是野牦牛濒危甚至绝迹的首要原因。甘肃祁连山洪水坝 的野牦牛已在80年代全部被杀光。1958-1961年间,一支队伍庞大的狩猎队在青海纳赤台野牛沟、东大滩、西大滩及乌图美仁等地区,共捕杀野牦牛等中、大型动物4万余头,致使野牦牛等的种群数量迄今仍未恢复(冯祚建,1992)。在80年代中期以前,获悉在西藏每年被偷杀的野牦牛达100头以上。自90年代以来,由于中国政府加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及执法措施,因此肆意猎捕野牦牛的事件已经明显减少,但偷猎现象仍时有发生。
饲养情况 北京动物园自80年代以来饲养着几头野牦牛,曾繁殖成功。
现有保护措施 1962年中国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把野牦牛定为Ⅱ级保护动物,而从1980年始,被列为I级保护动物,绝对禁止捕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根据中国建议于1985年起列本种于附录Ⅰ中。为保护野牦牛等青藏高原特有珍稀动物的自然保护区,目前有东昆仑-阿尔金山保护区(新疆)、盐池湾保护区(甘肃)、羌塘保护区(西藏);拟建的有西藏玛美错保护区、西藏羌塘高原保护区和青海可可西里地区保护区。
保护措施建议1、继续加强法制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教育;2、对违法偷猎者应及时绳之以法,切实加强保护区管理,杜绝偷猎;3、尽快落实拟建的自然保护区(目前大部分地区尚属无人区),防止这些地区进一步地开发放牧并移民,确保世界上这一不可多得的、人类干扰最少的高原天然动物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