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云南丽江(53雄73雌、卵及蝌蚪)标本。
成体:体长55mm左右,最大的雌蛙可达66mm。雄蛙体长33mm时达性成熟,肩腺与婚垫已显,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44; 头略平扁,头长、宽几乎相等;吻端钝尖;吻棱不显,颊部稍向外侧倾斜;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或略近吻端,眼间距窄,几乎与上眼睑等宽;鼓膜明显,约与眼间距等宽;犁骨齿两小团在鼻孔内侧。
前肢较为粗短;指端钝圆,指细长,第一、第三指几乎等长,显然长于第二、第四指;关节下瘤明显;掌突3个。后肢较长,前伸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略超过,左、右跟部相重叠或相遇,胫长等于或略大于体长之半,足长于胫;趾端钝尖,趾细长,第三、第五趾几乎等长,达第四趾远端第二、第三关节下瘤间;蹼明显但不达趾端,外侧3趾的蹼均达第二关节下瘤,第三趾内侧及第一、第二趾的蹼达趾的第一关节下瘤,第五趾外侧有缘膜达蹠基部,外侧蹠间具蹼;关节下瘤及外踱突小、内蹠突大。
头部皮肤较光滑,背侧褶较窄而清晰,自眼后角直达胯部;背部及体侧有较明显的疣粒;液浸标本白色刺粒颇多,分散在背部、体侧及四肢背面,少数标本腹面也有刺粒,但不十分明显;颞褶与颌腺在肩基部构成凹痕,有内跗褶。雄蛙体侧肩上方有一个大而扁平的肩腺,大者纵径比手还长。腹面皮肤一般光滑,少数有小痣粒或者白刺粒;蹠腹面满布小疣粒。
生活时背面为橄榄绿色或略带黄色,背面的斑纹变异大,有分散的小黑斑点,一般都在疣粒上,背正中常有或宽或窄的浅色脊纹,在脊线纹两侧的斑点相连成明显的黑纹(云南大理地区标本斑点尤多而密),上唇缘、颞褶、背侧褶有浅黄色线纹;头侧及浅色背侧褶下方棕褐色,体侧深色斑点较多,后肢横纹清晰,腹后缘斑纹不规则。腹面一般为浅绿黄色,无斑纹,而云南大理的19只标本中仅一只没有斑纹,其余的整个腹面都有分散的斑点;丽江、昆明标本都没有斑点。液浸标本灰棕色,黑色斑纹清晰;腹面白色。
第二性征:雄蛙前肢较粗壮,第一指有灰色婚垫;肩上方具扁平大腺体;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声囊孔长裂形;仅体背侧有雄性线。
变异:四川西昌、昭觉地区的成蛙101雄、104雌,贵州西部地区的成蛙129雄、129雌蛙标本与云南各地标本比较,其色斑基本上与云南丽江、昆明者相同,但背面、体侧和股后黑斑较稀少,且多在疣粒部位,腹面无斑点;云南大理地区者背面黑斑密集,有的以黑斑为主体,腹面或多或少有斑点或成云斑状。
卵:卵径1.5-2mm,连同卵胶膜为4-5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乳白色。
蝌蚪:体型肥壮,头端窄,体宽厚而略扁;尾较细弱,上尾鳍较宽,尾末端钝尖。生活时背面有细密褐色小斑点,浅黄色脊纹从鼻孔之间向后达尾基部;尾肌棕红色,尾鳍浅黄色,均满布褐色云斑。腹面浅黄色无任何斑点。液浸标本灰棕色,整个背面及尾部有分散均匀的小斑点;后期蝌蚪多有一条明显的脊线,腹面白色无斑。口较小,唇齿式为Ⅰ∶1+1/2+2:Ⅰ或Ⅰ∶1+1/1+1:Ⅱ,第二排上唇齿极短小,第一排下唇齿较短;下唇乳突分成两排,一般都是交错排列,内排数目不多,不超过15枚;口角部副突少,乳突上常有深色斑;角质颌适中。云南丽江蝌蚪后肢长平均18mm时(第38-41期),头体长32mm,尾长47mm,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45。大理的蝌蚪体形显然比丽江的小,下唇乳突两排较明显,其他的特征都极相似。当四肢发育良好时,其全长47mm,体长19mm,尾长28.5mm。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21mm左右。
成体:体长55mm左右,最大的雌蛙可达66mm。雄蛙体长33mm时达性成熟,肩腺与婚垫已显,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44; 头略平扁,头长、宽几乎相等;吻端钝尖;吻棱不显,颊部稍向外侧倾斜;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或略近吻端,眼间距窄,几乎与上眼睑等宽;鼓膜明显,约与眼间距等宽;犁骨齿两小团在鼻孔内侧。
前肢较为粗短;指端钝圆,指细长,第一、第三指几乎等长,显然长于第二、第四指;关节下瘤明显;掌突3个。后肢较长,前伸时胫跗关节达眼或略超过,左、右跟部相重叠或相遇,胫长等于或略大于体长之半,足长于胫;趾端钝尖,趾细长,第三、第五趾几乎等长,达第四趾远端第二、第三关节下瘤间;蹼明显但不达趾端,外侧3趾的蹼均达第二关节下瘤,第三趾内侧及第一、第二趾的蹼达趾的第一关节下瘤,第五趾外侧有缘膜达蹠基部,外侧蹠间具蹼;关节下瘤及外踱突小、内蹠突大。
头部皮肤较光滑,背侧褶较窄而清晰,自眼后角直达胯部;背部及体侧有较明显的疣粒;液浸标本白色刺粒颇多,分散在背部、体侧及四肢背面,少数标本腹面也有刺粒,但不十分明显;颞褶与颌腺在肩基部构成凹痕,有内跗褶。雄蛙体侧肩上方有一个大而扁平的肩腺,大者纵径比手还长。腹面皮肤一般光滑,少数有小痣粒或者白刺粒;蹠腹面满布小疣粒。
生活时背面为橄榄绿色或略带黄色,背面的斑纹变异大,有分散的小黑斑点,一般都在疣粒上,背正中常有或宽或窄的浅色脊纹,在脊线纹两侧的斑点相连成明显的黑纹(云南大理地区标本斑点尤多而密),上唇缘、颞褶、背侧褶有浅黄色线纹;头侧及浅色背侧褶下方棕褐色,体侧深色斑点较多,后肢横纹清晰,腹后缘斑纹不规则。腹面一般为浅绿黄色,无斑纹,而云南大理的19只标本中仅一只没有斑纹,其余的整个腹面都有分散的斑点;丽江、昆明标本都没有斑点。液浸标本灰棕色,黑色斑纹清晰;腹面白色。
第二性征:雄蛙前肢较粗壮,第一指有灰色婚垫;肩上方具扁平大腺体;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声囊孔长裂形;仅体背侧有雄性线。
变异:四川西昌、昭觉地区的成蛙101雄、104雌,贵州西部地区的成蛙129雄、129雌蛙标本与云南各地标本比较,其色斑基本上与云南丽江、昆明者相同,但背面、体侧和股后黑斑较稀少,且多在疣粒部位,腹面无斑点;云南大理地区者背面黑斑密集,有的以黑斑为主体,腹面或多或少有斑点或成云斑状。
卵:卵径1.5-2mm,连同卵胶膜为4-5mm;动物极黑褐色,植物极乳白色。
蝌蚪:体型肥壮,头端窄,体宽厚而略扁;尾较细弱,上尾鳍较宽,尾末端钝尖。生活时背面有细密褐色小斑点,浅黄色脊纹从鼻孔之间向后达尾基部;尾肌棕红色,尾鳍浅黄色,均满布褐色云斑。腹面浅黄色无任何斑点。液浸标本灰棕色,整个背面及尾部有分散均匀的小斑点;后期蝌蚪多有一条明显的脊线,腹面白色无斑。口较小,唇齿式为Ⅰ∶1+1/2+2:Ⅰ或Ⅰ∶1+1/1+1:Ⅱ,第二排上唇齿极短小,第一排下唇齿较短;下唇乳突分成两排,一般都是交错排列,内排数目不多,不超过15枚;口角部副突少,乳突上常有深色斑;角质颌适中。云南丽江蝌蚪后肢长平均18mm时(第38-41期),头体长32mm,尾长47mm,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345。大理的蝌蚪体形显然比丽江的小,下唇乳突两排较明显,其他的特征都极相似。当四肢发育良好时,其全长47mm,体长19mm,尾长28.5mm。刚完成变态的幼蛙体长21mm左右。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外形与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相近,但本种背侧褶间疣粒明显而无长形肤棱,内蹠突小而无游离刃;雄蛙体侧肩上方有扁平肩腺,有一对咽侧下外声囊。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一般生活在海拔1150-2300m的山间洼地,沼泽、长有杂草的水塘或水稻田内;白昼常伏于草丛中呜叫,有的在水草间仅露出头部,稍受惊扰立即钻入水中,躲藏在水草根部,但一般在水内潜伏时间不长,10分钟左右又浮于水面,如有干扰又潜入水底;夜间呜叫者多,音量大而粗浊“缸缸(gang)……”一般以连续4-6声的为多,也有呜叫1-3声的。1958年6月12日在云南大理、1963年6月11日在贵州兴义分别采到卵,卵群多分散成小团,附着在浅水荡内的水草枝叶上;3只雌蛙产卵600-642(平均616)粒。产卵季节颇长,在同一地区可同时采到卵和各期蝌蚪(包括变态期蝌蚪),蝌蚪多在水底游动。
海拔范围
国内分布
地理分布四川(屏山、西昌、昭觉、会理、会东、米易、盐边、攀枝花)、云南(龙陵、保山、腾冲、宁蒗、弥勒、丽江、大理、洱源、巍山、永仁、楚雄、昆明、安宁、武定、建水、巧家、永善、昭通)、贵州(威宁、水城、赫章、安龙、兴义)。
经济意义
该蛙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及四川西南部的稻田区和沼泽地,其数量甚多,是该地区的主要蛙类资源,能捕食大量害虫,对农作物和牧草及林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它还可作为教学和科研中的实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