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特征 壳体大型,正圆锥形,壳高100mm,壳宽100mm,壳质十分坚厚,体螺层壳周稍膨胀。壳面乳白、浅粉红或黄褐色,具明显暗红、粉红或褐紫色条斑,条斑呈放射状,纵向分布,愈向下愈粗,一直延伸到底面。螺层8、9层,螺面有细环肋与右斜螺纹交叉。螺旋部上方缝合线处生有一些短粗中空的棘状突起,但不很显著;在小个体,中空粗棘明显突出,并遍布于整个螺旋部缝合线处,同时,小个体螺层与螺层间螺肋较粗,多由颗粒肋组成。底面较平,同心环肋光滑,有细螺纹交叉,大个体肋细不显,小个体肋粗突出。内唇和轴唇甚厚实,两者微隆,中间凹入,内外缘珍珠质层厚,虹彩光泽强;外唇较薄,平滑,内壁光滑有亮泽,内侧平滑。脐部滑层发达,覆盖大半脐部,上部漏斗状,形成假脐。厣(口盖)圆形,薄而轻,黄褐色,为多旋型,核居中央。
大小
壳体大型,正圆锥形,壳高100mm,壳宽100mm,壳质十分坚厚,体螺层壳周稍膨胀。
生物学
生物学特性 暖水性强,生活于热带珊瑚礁海域,栖息于高温、高盐、水质澄清和海藻茂密的岩礁周围,从潮间带至潮下带均有采获,底质以沙泥最佳。栖息水深约3—30米,7—10m左右最多,个体随水深增加而增大。喜群居,在岩礁底或岩礁间营匍匐爬行生活,以海藻为主食。据 Amirthaliingam(1932)、Sastri(1934)、Gasdner
(1948)报告,大马蹄螺2—3年性成熟,其时壳高约为70—100mm,繁殖季节约在1月至3月和7月至9月间。大马蹄螺的最大壳高可达150mm,个体寿命可达10年。
(1948)报告,大马蹄螺2—3年性成熟,其时壳高约为70—100mm,繁殖季节约在1月至3月和7月至9月间。大马蹄螺的最大壳高可达150mm,个体寿命可达10年。
生境信息
暖水性强,生活于热带珊瑚礁海域,栖息于高温、高盐、水质澄清和海藻茂密的岩礁周围,从潮间带至潮下带均有采获,底质以沙泥最佳。
海拔范围
栖息水深约3—30米,7—10m左右最多,个体随水深增加而增大。
繁殖特征
喜群居,在岩礁底或岩礁间营匍匐爬行生活,以海藻为主食。据 Amirthaliingam(1932)、Sastri(1934)、Gasdner
(1948)报告,大马蹄螺2—3年性成熟,其时壳高约为70—100mm,繁殖季节约在1月至3月和7月至9月间。大马蹄螺的最大壳高可达150mm,个体寿命可达10年。
(1948)报告,大马蹄螺2—3年性成熟,其时壳高约为70—100mm,繁殖季节约在1月至3月和7月至9月间。大马蹄螺的最大壳高可达150mm,个体寿命可达10年。
国外分布
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岛,大堡礁,新喀里多尼亚岛,斐济群岛,所罗门群岛,贝劳群岛,安达曼群岛,尼科巴群岛海域。
国内分布
中国海南南部、台湾西南部(恒春半岛、小琉球、澎湖岛)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大马蹄螺是马蹄螺总科中产量最大、经济总价值最高的种类,为印度-西太平洋热带珊瑚礁海域的经济捕捞对象,在马来群岛海域年产量约800—1000t。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是我国大马蹄螺的主要产区,海南本岛南部虽有分布,但产量很少。据黄史遥(1986)报告,历史上我国在南沙群岛的大马蹄螺产量约100t左右;因外国渔船大肆滥捕,1954年产量约10余吨;西沙群岛年产量减至50t,年产量
尚较稳定,但浅水区幼螺数量己显著减少,表明资源已受到破坏。据海南省水产局1995年8月电告:目前海南省大马蹄螺的年产70—80t左右,仅由野生捕捞,未进行养殖。大马蹄螺肉可食用,壳质致密光润,为高级喷漆和显光剂的添加材料,也是优质钮扣和贝雕工艺品的重要原材料。
尚较稳定,但浅水区幼螺数量己显著减少,表明资源已受到破坏。据海南省水产局1995年8月电告:目前海南省大马蹄螺的年产70—80t左右,仅由野生捕捞,未进行养殖。大马蹄螺肉可食用,壳质致密光润,为高级喷漆和显光剂的添加材料,也是优质钮扣和贝雕工艺品的重要原材料。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关于大马蹄螺的拉丁学名,我国学者多使用亚种名:Trochus niloticus
maximus(张玺等,1975),Trochus(Tectus)niloticus maximus(张玺等,1962;张玺等,1964)。著者(1983)根据西沙群岛标本,参照 Linnaeus (1767)原始描述和大多数学者的描记后认为,使用种名 Trochus niloticus 较为恰当。上述亚种名主要依据日本文献,但日本文献主要是贝类图鉴,未见关于大马蹄螺的专题修订性论著,日本贝类学者所用学名甚不一致,如 Trochus niloticus maximus,Tectus(Rochia) niloticus maximus,Tectus(Rochia) maximus 等,这些著作不具引证、描述简单,更未述及“亚种”或“种”的数量性状和关键性状。我国台湾贝类学者赖景阳(1986)使用种名Tectus maximus,1994年又将 Trochus niloticus 和Trochus niloticus form maximus并列为两个独立的种,仅有图示而无文献引证和描记。Philippi (1851)根据同域标本底面周缘的略凸、略平,螺体略高、略矮等不很确定的差异,分出 Trochus niloticus 和Trochus maximus 两个种;Tryon(1889)认为 Trochus maximus 为 Trochus niloticus 的原始型;Abbott et al.(1983)将 maximus 列为异名。许多学者大多沿用 Trochus niloticus 这一种名。Rao(1937)从生长研究上阐明 Trochus niloticus 底面周缘的微小差异,只是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变异。从我们的标本看,底面周缘有略凸的,也有略平的,前者体大,后者体小;此外,在粗棘分布上,大个体部分有,小个体全部有;在底面环肋上,大个体细而不显,小个体粗而突出。综上所述,大马蹄螺这个数量颇大的经济种,个体的变异甚大。从图版看,日本奄美大岛和我国台湾南部海域有分布的大马蹄
螺,与模式种 Trochus niloticus 并无明显差异;因此,著者认为,它们的拉丁学名应定为 Trochus niloticus Linnaeus。
maximus(张玺等,1975),Trochus(Tectus)niloticus maximus(张玺等,1962;张玺等,1964)。著者(1983)根据西沙群岛标本,参照 Linnaeus (1767)原始描述和大多数学者的描记后认为,使用种名 Trochus niloticus 较为恰当。上述亚种名主要依据日本文献,但日本文献主要是贝类图鉴,未见关于大马蹄螺的专题修订性论著,日本贝类学者所用学名甚不一致,如 Trochus niloticus maximus,Tectus(Rochia) niloticus maximus,Tectus(Rochia) maximus 等,这些著作不具引证、描述简单,更未述及“亚种”或“种”的数量性状和关键性状。我国台湾贝类学者赖景阳(1986)使用种名Tectus maximus,1994年又将 Trochus niloticus 和Trochus niloticus form maximus并列为两个独立的种,仅有图示而无文献引证和描记。Philippi (1851)根据同域标本底面周缘的略凸、略平,螺体略高、略矮等不很确定的差异,分出 Trochus niloticus 和Trochus maximus 两个种;Tryon(1889)认为 Trochus maximus 为 Trochus niloticus 的原始型;Abbott et al.(1983)将 maximus 列为异名。许多学者大多沿用 Trochus niloticus 这一种名。Rao(1937)从生长研究上阐明 Trochus niloticus 底面周缘的微小差异,只是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变异。从我们的标本看,底面周缘有略凸的,也有略平的,前者体大,后者体小;此外,在粗棘分布上,大个体部分有,小个体全部有;在底面环肋上,大个体细而不显,小个体粗而突出。综上所述,大马蹄螺这个数量颇大的经济种,个体的变异甚大。从图版看,日本奄美大岛和我国台湾南部海域有分布的大马蹄
螺,与模式种 Trochus niloticus 并无明显差异;因此,著者认为,它们的拉丁学名应定为 Trochus niloticus Linnae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