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孔雀

Pavo muticus   Linnaeus
   

  1302  浏览



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雄鸟通体辉翠蓝绿色,下背闪着紫铜色反光;头顶有一簇直立的冠羽;体后拖曳长达1米余的尾上覆羽,即尾屏,华丽无比。雌鸟无“尾屏",背面浓褐色,带着绿辉;余与雄鸟相似,但不及雄鸟艳丽。
形态 (依据云南亚种的标本)
雄性成鸟:头顶耸立一簇冠羽,长约ll厘米,冠羽的中央部分辉蓝,而具翠绿色宽缘;羽簇前方的羽毛为鱼鳞状,呈辉亮的蓝绿色,有时呈浅蓝紫色反光;自羽冠簇以次的颈、上背及胸部等,均呈艳丽的金铜色,羽基为暗紫蓝色,常展露于外,在下颈和胸部尤显,基部并狭缘以翠绿色,整个羽的边缘也略闪此色;下背和腰翠绿,在某种折光下又呈似辉亮的浅葡萄色,羽片中央具铜褐色的矢状斑,羽轴两侧和斑基部辉黄绿色,各羽外缘以明显整齐的黑褐色边,宛如鳞片状;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肉桂色,羽端有时呈暗褐色;次级飞羽暗褐,外翈闪着蓝绿色;两翅腕缘的覆羽与上背相似;两翅上的其余覆羽暗蓝绿或绿蓝色,并富有光泽,内侧覆羽转为铜褐色,间杂有棕色的虫蠹斑。尾上覆羽数达100—150枚,形特延长为尾屏,覆于尾羽上;这些覆羽的羽支分离,呈绿褐色,而具灿烂紫铜色光辉,近羽端处有椭圆形的眼状斑,各斑的中央有暗紫色的肾状或圆形小斑,外围以辉亮的蓝绿色,此色被围于黄铜色的宽阔圆圈内,其外复缘以暗褐色和浅黄色的狭边,最外层为浅葡萄红色而转为羽端的紫铜色辉亮,色泽多采,殊形艳丽,但在外侧的眼状斑分层不若中央者鲜明;最长的尾上覆羽的羽支呈翠绿色,羽端形成同色的菱角形羽片,并无眼状斑;最外侧数枚的尾上覆羽亦翠绿色,内翈羽支稀疏,外翈羽支较多,但亦分离,至羽端处形成镰刀状的羽片,也不见有眼状斑。尾羽形短,隐于尾屏下,呈黑褐色,腹部和两胁均暗蓝绿色;肛周羽和尾下覆羽均浓褐色,松软如绒。
雌性成鸟:无尾屏。羽色型酷似雄鸟,但远不如后者鲜艳。背及腰暗褐,稍闪着辉黄铜或绿色,并或多或少地具有缀以褐点的浅棕红色细形波状横斑;翅上的内侧覆羽相同, 但无绿辉;尾上覆羽不及尾长,与背同色,并闪着辉亮的鲜绿色;尾羽黑褐,微具褐白色横斑和羽端;颏和喉白,两侧杂以褐色。
幼鸟(第一年幼鸟):前头黑褐色;冠羽簇棕色;后颈浓绿蓝色;上体余部棕褐,具白色羽端和宽阔的褐色次端斑,上背并沾着辉蓝色光泽;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均棕栗色,杂以褐色斑;次级飞羽暗褐,密布以棕白色斑;两翅的覆羽与背相似,但外侧覆羽带棕栗色;尾羽浓褐色,外翈或多或少地杂以浅棕白色。眼先及眼后侧上方黑色;前颈和胸暗褐,前者并沾着浓紫蓝色,与喉部的白色界以棕色,各羽具浅棕白色羽端,在胸部者为形较宽,羽轴两侧也有棕白色;腹部几乎纯为此色;肛周羽及尾下覆羽灰褐,均松软如绒状。
在饲养条件下孵出的雏鸟,体被黄褐色绒羽,头顶及背部略深,腹部色浅。出壳时,已有黑褐色飞羽。
虹膜红褐色;嘴峰黑褐色,下嘴较淡;跗蹠角褐色;眼周裸出部浅钴蓝色;颊上裸出部鲜钴黄色。雄鸟具一长距。
量度:(注:见图1)
性 别 体 长 全长(连尾屏) 嘴峰 翅 尾 尾 屏 跗蹠
♂♂(2) 约1,490(仅一只)约2300(仅1只) 42—44 470--500 560—571 l,550—1,580 160
♀♀(3) l,060—1,160 — 38—4l 425—435 395—430 — 115—147

大小

量度:
性 别 体 长 全长(连尾屏) 嘴峰 翅 尾 尾 屏 跗蹠
♂♂(2) 约1,490(仅一只)约2300(仅1只) 42—44 470--500 560—571 l,550—1,580 160
♀♀(3) l,060—1,160 — 38—4l 425—435 395—430 — 115—147

生物学

生态 栖居于海拔2,000米高度以下开阔的稀树草原,或生长有灌丛、竹薮或针叶、阔叶等树木的开阔高原地带,尤喜在靠近溪河沿岸和林中空旷的地方活动,在活动地区附近一般都有耕地。不见于郁密阴湿的原始森林内。很少单独活动;多见一只雄鸟伴随着三、五只雌鸟,有时还杂有幼鸟。脚强健,疾走象奔跑一样;行走的姿势犹如鸡类一般,且走且点头。两翅短圆,不善飞行,下降时滑飞得较快;在逃避敌害时,都习于大步疾驰,窜遁于密丛中。
性机敏畏人,不易接近。孔雀主要的天敌为灵猫。豹偶尔也吃孔雀。
鸣声洪亮,响彻山谷;声粗厉单调,不很悦耳。叫声似“ga-wo,ga-wok”,有时似“gaooa-woook”,带有颤音。当搏斗或逃避敌害时,发出急遽洪亮的尖叫声。雄鸟能将尾上覆羽高举并展开,闪闪发光,支撑在翘起的尾羽上,形如大扇,左右摆动,眼状斑闪闪发光,这就是尽人皆知的“孔雀开屏",是孔雀最引人注意的特征。饲养的雄孔雀在繁殖季节内,每天开屏四、五次之多,每次的时间达十分钟之久。雌鸟和幼鸟也能作相仿的姿态,两翅下垂,羽稍振颤,因不具尾屏,故不如雄鸟的姿态动人。
觅食时间,晨昏两次。清晨于云雾尚弥散在空中时,静悄悄到河边,先汲水,理羽,然后成群地到林中觅食;炎热的午间,歇息于林中隐蔽阴凉之处,不甚叫。此时它们或睡觉,或安然地理羽,或站着不大走动。下午觅食时间都在日落前,饱食后蹒跚在草丛间,不时啼鸣。食场附近一般都有溪流。夜栖树上,栖处较固定。据郑宝赉1 957年3月8日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观察,绿孔雀多在日落前后,飞落于树上夜宿。树高约10米,树叶繁盛郁密。
据匡邦郁(1 963)在云南西双版纳的观察,孔雀夜间在靠岩边的大树上过夜,夏季每天6时左右便下树活动,下树前首先要振动翅膀,整理羽毛,然后再“ha-o-ha”地长鸣几声。再前往觅食地。平时多5一10只结成小群在一起找吃。中午酷热时,便在荫蔽的灌木丛间休息,待稍为凉爽时(下午4时半左右),才开始活动,边找吃边驰走。行时雄鸟在前,雌鸟随后,雏鸟夹于其间,有时前后列成纵队前进,有时散开,相互距离都很近。成鸟行走时,不断伸长脖子向四周张望,雌鸟还不断发出“咯、咯、咯……”低微的召唤声,借以使雏鸟群集不散。孔雀返回栖宿地的时间大约都在傍晚。晚上8时许,便在夜宿的树上,四处张望。见无敌害后,才“ha-o-ha”地连鸣几声,一只接一只地飞落在大树上,或分散在相近的树上过夜。上树后,还不断伸长脖子,居高临下地四处探望,随后才安静下来,将头夹入胁间入睡。
性杂食。嗜吃棠梨即川梨(Pyrus pashia)、黄泡(Rubus obcordatus)等果实,也吃稻谷和芽苗、草籽等;此外,还兼取蟋蟀、蚱蜢、小蛾等昆虫以及蛙类和蜥蜴等为食。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成年孔雀每年8—10月间换羽,10月后大部分羽毛换齐;雄鸟尾屏依年龄和体质不同,需11—12月方能长成。寿命为20—25年,22月龄的孔雀开始交配产卵日。
繁殖自2月中旬开始。此时雄鸟的羽毛特别绮丽。常见数只雄鸟追随于雌鸟周围,并把艳丽夺目的尾上覆羽(即尾屏)展开如扇状,不断抖动,并相互摩擦而发生“沙—沙”的音响。雄鸟为争雌还发生格斗。
巢营于郁密的灌木丛、竹薮等的高草丛间。巢异常简陋,在地面上稍挖成凹窝,并衬以杂草、枯枝、落叶、残羽等。雌鸟每隔一日产一卵,多在黎明产下。卵每产4—8枚,一般为5—6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年可产6—40枚。卵呈钝卵圆形,壳厚而坚实,并微有光泽;呈乳白,棕或乳黄色,不具斑点(图版八:图20)。饲养孔雀所下的卵,平均重量(37个卵)为122.6(115—140)克,大小(25个卵)为70.6(61—90)×52.1(43—62)毫米。
孵卵由雌鸟承担,经27—30日才孵出雏鸟,一般28日出壳。雏鸟有隐蔽于雌鸟尾下的习性。生长缓慢,第一年的幼鸟与雌鸟略同,而雄性幼鸟的颈部则色彩较鲜艳。第二年的幼鸟与同性别的成鸟相似,但雄的不具尾屏,脸上裸露部呈蓝色和黄色,第三年才被有成年的羽衣,此时雄性幼鸟具有完全成长的尾屏。

生境信息

生态 栖居于海拔2,000米高度以下开阔的稀树草原,或生长有灌丛、竹薮或针叶、阔叶等树木的开阔高原地带,尤喜在靠近溪河沿岸和林中空旷的地方活动,在活动地区附近一般都有耕地。不见于郁密阴湿的原始森林内。很少单独活动;多见一只雄鸟伴随着三、五只雌鸟,有时还杂有幼鸟。脚强健,疾走象奔跑一样;行走的姿势犹如鸡类一般,且走且点头。两翅短圆,不善飞行,下降时滑飞得较快;在逃避敌害时,都习于大步疾驰,窜遁于密丛中。
性机敏畏人,不易接近。孔雀主要的天敌为灵猫。豹偶尔也吃孔雀。
鸣声洪亮,响彻山谷;声粗厉单调,不很悦耳。叫声似“ga-wo,ga-wok”,有时似“gaooa-woook”,带有颤音。当搏斗或逃避敌害时,发出急遽洪亮的尖叫声。雄鸟能将尾上覆羽高举并展开,闪闪发光,支撑在翘起的尾羽上,形如大扇,左右摆动,眼状斑闪闪发光,这就是尽人皆知的“孔雀开屏",是孔雀最引人注意的特征。饲养的雄孔雀在繁殖季节内,每天开屏四、五次之多,每次的时间达十分钟之久。雌鸟和幼鸟也能作相仿的姿态,两翅下垂,羽稍振颤,因不具尾屏,故不如雄鸟的姿态动人。
觅食时间,晨昏两次。清晨于云雾尚弥散在空中时,静悄悄到河边,先汲水,理羽,然后成群地到林中觅食;炎热的午间,歇息于林中隐蔽阴凉之处,不甚叫。此时它们或睡觉,或安然地理羽,或站着不大走动。下午觅食时间都在日落前,饱食后蹒跚在草丛间,不时啼鸣。食场附近一般都有溪流。夜栖树上,栖处较固定。据郑宝赉1 957年3月8日于云南西双版纳勐海观察,绿孔雀多在日落前后,飞落于树上夜宿。树高约10米,树叶繁盛郁密。
据匡邦郁(1 963)在云南西双版纳的观察,孔雀夜间在靠岩边的大树上过夜,夏季每天6时左右便下树活动,下树前首先要振动翅膀,整理羽毛,然后再“ha-o-ha”地长鸣几声。再前往觅食地。平时多5一10只结成小群在一起找吃。中午酷热时,便在荫蔽的灌木丛间休息,待稍为凉爽时(下午4时半左右),才开始活动,边找吃边驰走。行时雄鸟在前,雌鸟随后,雏鸟夹于其间,有时前后列成纵队前进,有时散开,相互距离都很近。成鸟行走时,不断伸长脖子向四周张望,雌鸟还不断发出“咯、咯、咯……”低微的召唤声,借以使雏鸟群集不散。孔雀返回栖宿地的时间大约都在傍晚。晚上8时许,便在夜宿的树上,四处张望。见无敌害后,才“ha-o-ha”地连鸣几声,一只接一只地飞落在大树上,或分散在相近的树上过夜。上树后,还不断伸长脖子,居高临下地四处探望,随后才安静下来,将头夹入胁间入睡。
性杂食。嗜吃棠梨即川梨(Pyrus pashia)、黄泡(Rubus obcordatus)等果实,也吃稻谷和芽苗、草籽等;此外,还兼取蟋蟀、蚱蜢、小蛾等昆虫以及蛙类和蜥蜴等为食。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成年孔雀每年8—10月间换羽,10月后大部分羽毛换齐;雄鸟尾屏依年龄和体质不同,需11—12月方能长成。寿命为20—25年,22月龄的孔雀开始交配产卵日。
繁殖自2月中旬开始。此时雄鸟的羽毛特别绮丽。常见数只雄鸟追随于雌鸟周围,并把艳丽夺目的尾上覆羽(即尾屏)展开如扇状,不断抖动,并相互摩擦而发生“沙—沙”的音响。雄鸟为争雌还发生格斗。
巢营于郁密的灌木丛、竹薮等的高草丛间。巢异常简陋,在地面上稍挖成凹窝,并衬以杂草、枯枝、落叶、残羽等。雌鸟每隔一日产一卵,多在黎明产下。卵每产4—8枚,一般为5—6枚。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年可产6—40枚。卵呈钝卵圆形,壳厚而坚实,并微有光泽;呈乳白,棕或乳黄色,不具斑点(图版八:图20)。饲养孔雀所下的卵,平均重量(37个卵)为122.6(115—140)克,大小(25个卵)为70.6(61—90)×52.1(43—62)毫米。
孵卵由雌鸟承担,经27—30日才孵出雏鸟,一般28日出壳。雏鸟有隐蔽于雌鸟尾下的习性。生长缓慢,第一年的幼鸟与雌鸟略同,而雄性幼鸟的颈部则色彩较鲜艳。第二年的幼鸟与同性别的成鸟相似,但雄的不具尾屏,脸上裸露部呈蓝色和黄色,第三年才被有成年的羽衣,此时雄性幼鸟具有完全成长的尾屏。

繁殖特征

繁殖自2月中旬开始。此时雄鸟的羽毛特别绮丽。常见数只雄鸟追随于雌鸟周围,并把艳丽夺目的尾上覆羽(即尾屏)展开如扇状,不断抖动,并相互摩擦而发生“沙—沙”的音响。雄鸟为争雌还发生格斗。

国外分布

见于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的爪哇等。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绿孔雀为我国保护鸟。它虽对农作物稍有危害,但数量稀少,分布区仅限于云南南部,故应加强保护。
孔雀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孔雀的翎羽几乎无一不带华丽的色彩。一般可供作饰羽用的有三种,商品名称为孔雀翎、孔雀绒、孔雀眼。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 绿孔雀为我国保护鸟。它虽对农作物稍有危害,但数量稀少,分布区仅限于云南南部,故应加强保护。
孔雀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孔雀的翎羽几乎无一不带华丽的色彩。一般可供作饰羽用的有三种,商品名称为孔雀翎、孔雀绒、孔雀眼。

分类讨论

亚种分化 绿孔雀分化为三个亚种。在我国境内,只有一个亚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