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据华南亚种)
成鸟:额、眼先、眼周、颏、喉及嘴基周围黑褐色;颈侧、耳羽淡红褐色,有小白点;上胸焦褐色,下胸褐色,具淡棕色羽缘,各羽有浅黄色羽干纹;上体灰褐,羽缘稍浅,有白色羽干纹;下背及腰的前段白色,略沾灰褐色,后段及尾上覆羽栗褐色,带红褐色羽端及浅黄色羽干纹;尾羽黑色,中央尾羽羽端尖锐,外侧尾羽先端楔状;覆羽和飞羽均黑褐色,各覆羽及内侧飞羽均具灰白色羽干纹。腹及胁近白,各羽具淡褐色弧状纹;腋羽土黄,翼缘为栗褐色与白色相间杂的花斑状;肛周、尾下覆羽及覆腿羽栗色。
幼鸟:额、头、眼先、嘴基褐色,具淡白色羽干纹;耳羽、颈侧淡黄褐色;背、肩及两翅的两侧覆羽灰褐色,各羽具淡棕白色羽干纹;下背及腰灰白色,略沾淡褐色;腰的后段及尾上覆羽浅黄褐色,带褐色弧状纹及近白色的羽轴纹;尾羽及翅均较成鸟浅淡;中央尾羽成楔形,其余外侧尾羽羽端为圆形。颏及喉灰色,并具浅褐色弧纹;胸及尾下覆羽、覆腿羽淡黄褐色,各羽杂以2至3道淡褐色弧纹;腹、胁淡灰褐色,稍沾黄;从胸至腹均具浅棕白色羽干纹。腋羽肉色,翼缘与腋羽色略同,不像成鸟呈花斑状。下体的弧纹和羽色,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清晰、加深。
虹膜红褐色;上嘴黑色,下嘴蓝灰;跗蹠深灰色;爪灰褐色。幼鸟虹膜淡褐色;上嘴灰褐,下嘴淡灰;跗蹠肉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成鸟:额、眼先、眼周、颏、喉及嘴基周围黑褐色;颈侧、耳羽淡红褐色,有小白点;上胸焦褐色,下胸褐色,具淡棕色羽缘,各羽有浅黄色羽干纹;上体灰褐,羽缘稍浅,有白色羽干纹;下背及腰的前段白色,略沾灰褐色,后段及尾上覆羽栗褐色,带红褐色羽端及浅黄色羽干纹;尾羽黑色,中央尾羽羽端尖锐,外侧尾羽先端楔状;覆羽和飞羽均黑褐色,各覆羽及内侧飞羽均具灰白色羽干纹。腹及胁近白,各羽具淡褐色弧状纹;腋羽土黄,翼缘为栗褐色与白色相间杂的花斑状;肛周、尾下覆羽及覆腿羽栗色。
幼鸟:额、头、眼先、嘴基褐色,具淡白色羽干纹;耳羽、颈侧淡黄褐色;背、肩及两翅的两侧覆羽灰褐色,各羽具淡棕白色羽干纹;下背及腰灰白色,略沾淡褐色;腰的后段及尾上覆羽浅黄褐色,带褐色弧状纹及近白色的羽轴纹;尾羽及翅均较成鸟浅淡;中央尾羽成楔形,其余外侧尾羽羽端为圆形。颏及喉灰色,并具浅褐色弧纹;胸及尾下覆羽、覆腿羽淡黄褐色,各羽杂以2至3道淡褐色弧纹;腹、胁淡灰褐色,稍沾黄;从胸至腹均具浅棕白色羽干纹。腋羽肉色,翼缘与腋羽色略同,不像成鸟呈花斑状。下体的弧纹和羽色,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清晰、加深。
虹膜红褐色;上嘴黑色,下嘴蓝灰;跗蹠深灰色;爪灰褐色。幼鸟虹膜淡褐色;上嘴灰褐,下嘴淡灰;跗蹠肉色。
量衡度:(注:见图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喉、胸黑褐色,腰白,尾黑,上体褐色,具微细的淡皮黄色斑纹;下体近白,形若麻雀,飞翔时呈波状前进。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5) 12.4 109.7 11.0 50.6 43.8 14.4
(9.O—14.5)(99—120) (10.6—11.3)(48.2—51.5)(37.O—47.8) (14.0--15.1)
♀♀(15) 13.4 112.3 10.8 50.7 45.5 14.3
(12.0—15.O)(99—119) (10.0—11.5)(50.O—51.8)(43.O—49.0) (14.0—15.3)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5) 12.4 109.7 11.0 50.6 43.8 14.4
(9.O—14.5)(99—120) (10.6—11.3)(48.2—51.5)(37.O—47.8) (14.0--15.1)
♀♀(15) 13.4 112.3 10.8 50.7 45.5 14.3
(12.0—15.O)(99—119) (10.0—11.5)(50.O—51.8)(43.O—49.0) (14.0—15.3)
生物学
生态:白腰文鸟多见于农作区及山脚地带;村寨旁的树丛和耕地中最为普遍,也见于小溪、池塘边,庭院内的灌木丛或竹林间;高山的郁林中则少见。
平时集群生活,由几只的小群到几十只,甚至数百只的大群。它们常与斑文鸟、树麻雀、山麻雀、鹀类等混群。在繁殖季节见有成对活动,但总以结群为多;冬时十余只同居一旧巢,故有“十姐妹”之称。
鸣声微弱,但很清晰,作“xu、xu、xu、xu”的哨声,一声声分开,但很急速。每次鸣叫多连续4、5声。常站在树枝上鸣叫,有时且飞且鸣,飞翔时呈波状前进。
性不畏人,易驯养。经过驯养的鸟,将笼子打开也不会怕它飞掉,因它非常眷念所住的笼子。有时还会站到人的手上,从前有的人就利用它这些特点,驯养作为卜卦用,以诈骗钱财。
白腰文鸟的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尤喜吃稻米,而且能轻快自如地把谷壳剥掉;很少吃昆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55—1957年在湖南采到的30多只鸟,发现它一年中绝大部分食物是稻米和植物种子,只在3月和12月的2胃中检出昆虫。在云南4、5、6、7月采到的10只鸟,全吃谷米和其他植物种子,谷米占其中60%以上。作者在1974—1978年间,在云南、广西、贵州所采的60多只鸟,经剖检嗉囊和胃,在一年中(缺1月份)均吃稻米、小麦、油菜子和其他植物种子,在2胃中见有苔藓,也未见有吃昆虫的。它们在播种期啄食种子和幼苗,在灌浆期吃尚未成熟的谷穗和草穗。总之所采到的鸟,它们的嗉囊通常充满雪白的米粒。李铭新(1939)曾报道过此鸟的食性,也指出该鸟一年中(缺3、8月)仅于6月和10月吃一些杂草种子,其余各月全吃谷物,全年吃米约占总食量的69%,小麦12.6%,二者共占81.6%。经饲养试验,每日每鸟吃米5.62g,一年为2000g以上。在浙江5—8月间采于临安、江山、遂昌等地的13只鸟胃,见有稻米10次,其他还有杂草子及鳞翅目幼虫(诸葛阳等,1990)。
白腰文鸟的繁殖,李桂垣等(1965)曾报道过。在四川从3月底开始繁殖,浙江约始于4月;广东10月底才结束(任国荣,1928),我们在贵州9月初也采到一巢卵。可见它年产卵在两窝以上。
巢多筑在山旁、村庄附近,溪沟边或庭园内的竹丛、灌丛或针、阔叶树上,距地一般在3m左右,也有的巢低于lm或高达8m的。巢的位置多接近主干,而在枝桠浓密之处。营巢由雌雄双亲担任;巢多用竹叶、杂草、稻穗或松针等编织而成,内垫较细的草,巢材的种类,均以就地取材而定。巢呈曲颈瓶状、椭圆状或圆球形不等;曲颈瓶状的开口于向侧伸延的曲颈端部,并以稻穗或杂草为簪;椭圆形或圆球形的巢,则开口于侧旁。巢的大小(采自云南和贵州)以6个巢的测定为:曲颈瓶形的(4个)外径14.8(13.0一19.0),内径9.3(7.0一11.0),高21.7(16.3—30.0),深15.6(12.1—1 7.0)cm;椭圆形的(2个)外径13.0和15.0,内径6.6和8.5,高1 7.5和18.5,深11.0和13.4cm。采自四川的9个巢的测定为:曲颈瓶形(4个)的外径为14.6(13.0一1 6.4)cm×10.3
(8.0—12.0)cm,高12.6(9.0—14.5)cm,口径5.1(3.5—6.0)cm×4.6(3.5—6.0)cm,深8.5(7.0—10.0)cm;圆球形的(3个)外径为13.1(12.2—14.0)cm×14.4(14.0—14.9)cm,高12.1(11.5—12.7)cm,口径4.9(3.1—6.6)cm×5.8(3.4—9.0)cm,深(2巢)9.5和13.1cm;椭圆形的(2巢)外径为10.0cm×7.0cm和11.0cm×12.6cm,高9.0cm和13.3cm,口径6.7cm×7.5cm和4.0cm×4.0cm,深9.0cm和8.1cm。
每窝产卵4—6枚,多者可达7枚,在浙江通常每窝6—7枚(诸葛阳等,1990);卵为亮白色,无光泽,无斑点,呈圆锥形或椭圆形;卵平均重量(据四川的35枚)为0.98(0.7—1.5)g,大小为15.1(14.1—18.0)mm×10.8(10.5—12.2)mm;在贵州所采的12枚卵重量为1.2(O.7—1.6)g,大小为1 5.6(14.0—1 7.0)mm×11.2(10.3—12.0)mm;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11枚卵重量为2.0(2.0—2.1)g,大小为15.7(1 5.0—16.8)mm×11.4(11.1—1l.8)mm。孵卵由双亲轮流担任,夜间雌雄亲鸟同栖一巢中。亲鸟还有搬卵的本能,当发现卵被侵扰过时,亲鸟则将卵挟在臀部,飞往别的地方或返回巢中。Caldwell等(1931)曾发现两只雌鸟同住一巢孵卵的现象。卵约孵14天出雏。雏鸟离巢约需19天左右。在四川5月中旬就见有幼鸟出现。
平时集群生活,由几只的小群到几十只,甚至数百只的大群。它们常与斑文鸟、树麻雀、山麻雀、鹀类等混群。在繁殖季节见有成对活动,但总以结群为多;冬时十余只同居一旧巢,故有“十姐妹”之称。
鸣声微弱,但很清晰,作“xu、xu、xu、xu”的哨声,一声声分开,但很急速。每次鸣叫多连续4、5声。常站在树枝上鸣叫,有时且飞且鸣,飞翔时呈波状前进。
性不畏人,易驯养。经过驯养的鸟,将笼子打开也不会怕它飞掉,因它非常眷念所住的笼子。有时还会站到人的手上,从前有的人就利用它这些特点,驯养作为卜卦用,以诈骗钱财。
白腰文鸟的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尤喜吃稻米,而且能轻快自如地把谷壳剥掉;很少吃昆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55—1957年在湖南采到的30多只鸟,发现它一年中绝大部分食物是稻米和植物种子,只在3月和12月的2胃中检出昆虫。在云南4、5、6、7月采到的10只鸟,全吃谷米和其他植物种子,谷米占其中60%以上。作者在1974—1978年间,在云南、广西、贵州所采的60多只鸟,经剖检嗉囊和胃,在一年中(缺1月份)均吃稻米、小麦、油菜子和其他植物种子,在2胃中见有苔藓,也未见有吃昆虫的。它们在播种期啄食种子和幼苗,在灌浆期吃尚未成熟的谷穗和草穗。总之所采到的鸟,它们的嗉囊通常充满雪白的米粒。李铭新(1939)曾报道过此鸟的食性,也指出该鸟一年中(缺3、8月)仅于6月和10月吃一些杂草种子,其余各月全吃谷物,全年吃米约占总食量的69%,小麦12.6%,二者共占81.6%。经饲养试验,每日每鸟吃米5.62g,一年为2000g以上。在浙江5—8月间采于临安、江山、遂昌等地的13只鸟胃,见有稻米10次,其他还有杂草子及鳞翅目幼虫(诸葛阳等,1990)。
白腰文鸟的繁殖,李桂垣等(1965)曾报道过。在四川从3月底开始繁殖,浙江约始于4月;广东10月底才结束(任国荣,1928),我们在贵州9月初也采到一巢卵。可见它年产卵在两窝以上。
巢多筑在山旁、村庄附近,溪沟边或庭园内的竹丛、灌丛或针、阔叶树上,距地一般在3m左右,也有的巢低于lm或高达8m的。巢的位置多接近主干,而在枝桠浓密之处。营巢由雌雄双亲担任;巢多用竹叶、杂草、稻穗或松针等编织而成,内垫较细的草,巢材的种类,均以就地取材而定。巢呈曲颈瓶状、椭圆状或圆球形不等;曲颈瓶状的开口于向侧伸延的曲颈端部,并以稻穗或杂草为簪;椭圆形或圆球形的巢,则开口于侧旁。巢的大小(采自云南和贵州)以6个巢的测定为:曲颈瓶形的(4个)外径14.8(13.0一19.0),内径9.3(7.0一11.0),高21.7(16.3—30.0),深15.6(12.1—1 7.0)cm;椭圆形的(2个)外径13.0和15.0,内径6.6和8.5,高1 7.5和18.5,深11.0和13.4cm。采自四川的9个巢的测定为:曲颈瓶形(4个)的外径为14.6(13.0一1 6.4)cm×10.3
(8.0—12.0)cm,高12.6(9.0—14.5)cm,口径5.1(3.5—6.0)cm×4.6(3.5—6.0)cm,深8.5(7.0—10.0)cm;圆球形的(3个)外径为13.1(12.2—14.0)cm×14.4(14.0—14.9)cm,高12.1(11.5—12.7)cm,口径4.9(3.1—6.6)cm×5.8(3.4—9.0)cm,深(2巢)9.5和13.1cm;椭圆形的(2巢)外径为10.0cm×7.0cm和11.0cm×12.6cm,高9.0cm和13.3cm,口径6.7cm×7.5cm和4.0cm×4.0cm,深9.0cm和8.1cm。
每窝产卵4—6枚,多者可达7枚,在浙江通常每窝6—7枚(诸葛阳等,1990);卵为亮白色,无光泽,无斑点,呈圆锥形或椭圆形;卵平均重量(据四川的35枚)为0.98(0.7—1.5)g,大小为15.1(14.1—18.0)mm×10.8(10.5—12.2)mm;在贵州所采的12枚卵重量为1.2(O.7—1.6)g,大小为1 5.6(14.0—1 7.0)mm×11.2(10.3—12.0)mm;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11枚卵重量为2.0(2.0—2.1)g,大小为15.7(1 5.0—16.8)mm×11.4(11.1—1l.8)mm。孵卵由双亲轮流担任,夜间雌雄亲鸟同栖一巢中。亲鸟还有搬卵的本能,当发现卵被侵扰过时,亲鸟则将卵挟在臀部,飞往别的地方或返回巢中。Caldwell等(1931)曾发现两只雌鸟同住一巢孵卵的现象。卵约孵14天出雏。雏鸟离巢约需19天左右。在四川5月中旬就见有幼鸟出现。
生境信息
生态:白腰文鸟多见于农作区及山脚地带;村寨旁的树丛和耕地中最为普遍,也见于小溪、池塘边,庭院内的灌木丛或竹林间;高山的郁林中则少见。
平时集群生活,由几只的小群到几十只,甚至数百只的大群。它们常与斑文鸟、树麻雀、山麻雀、鹀类等混群。在繁殖季节见有成对活动,但总以结群为多;冬时十余只同居一旧巢,故有“十姐妹”之称。
鸣声微弱,但很清晰,作“xu、xu、xu、xu”的哨声,一声声分开,但很急速。每次鸣叫多连续4、5声。常站在树枝上鸣叫,有时且飞且鸣,飞翔时呈波状前进。
性不畏人,易驯养。经过驯养的鸟,将笼子打开也不会怕它飞掉,因它非常眷念所住的笼子。有时还会站到人的手上,从前有的人就利用它这些特点,驯养作为卜卦用,以诈骗钱财。
白腰文鸟的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尤喜吃稻米,而且能轻快自如地把谷壳剥掉;很少吃昆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55—1957年在湖南采到的30多只鸟,发现它一年中绝大部分食物是稻米和植物种子,只在3月和12月的2胃中检出昆虫。在云南4、5、6、7月采到的10只鸟,全吃谷米和其他植物种子,谷米占其中60%以上。作者在1974—1978年间,在云南、广西、贵州所采的60多只鸟,经剖检嗉囊和胃,在一年中(缺1月份)均吃稻米、小麦、油菜子和其他植物种子,在2胃中见有苔藓,也未见有吃昆虫的。它们在播种期啄食种子和幼苗,在灌浆期吃尚未成熟的谷穗和草穗。总之所采到的鸟,它们的嗉囊通常充满雪白的米粒。李铭新(1939)曾报道过此鸟的食性,也指出该鸟一年中(缺3、8月)仅于6月和10月吃一些杂草种子,其余各月全吃谷物,全年吃米约占总食量的69%,小麦12.6%,二者共占81.6%。经饲养试验,每日每鸟吃米5.62g,一年为2000g以上。在浙江5—8月间采于临安、江山、遂昌等地的13只鸟胃,见有稻米10次,其他还有杂草子及鳞翅目幼虫(诸葛阳等,1990)。
平时集群生活,由几只的小群到几十只,甚至数百只的大群。它们常与斑文鸟、树麻雀、山麻雀、鹀类等混群。在繁殖季节见有成对活动,但总以结群为多;冬时十余只同居一旧巢,故有“十姐妹”之称。
鸣声微弱,但很清晰,作“xu、xu、xu、xu”的哨声,一声声分开,但很急速。每次鸣叫多连续4、5声。常站在树枝上鸣叫,有时且飞且鸣,飞翔时呈波状前进。
性不畏人,易驯养。经过驯养的鸟,将笼子打开也不会怕它飞掉,因它非常眷念所住的笼子。有时还会站到人的手上,从前有的人就利用它这些特点,驯养作为卜卦用,以诈骗钱财。
白腰文鸟的食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尤喜吃稻米,而且能轻快自如地把谷壳剥掉;很少吃昆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1955—1957年在湖南采到的30多只鸟,发现它一年中绝大部分食物是稻米和植物种子,只在3月和12月的2胃中检出昆虫。在云南4、5、6、7月采到的10只鸟,全吃谷米和其他植物种子,谷米占其中60%以上。作者在1974—1978年间,在云南、广西、贵州所采的60多只鸟,经剖检嗉囊和胃,在一年中(缺1月份)均吃稻米、小麦、油菜子和其他植物种子,在2胃中见有苔藓,也未见有吃昆虫的。它们在播种期啄食种子和幼苗,在灌浆期吃尚未成熟的谷穗和草穗。总之所采到的鸟,它们的嗉囊通常充满雪白的米粒。李铭新(1939)曾报道过此鸟的食性,也指出该鸟一年中(缺3、8月)仅于6月和10月吃一些杂草种子,其余各月全吃谷物,全年吃米约占总食量的69%,小麦12.6%,二者共占81.6%。经饲养试验,每日每鸟吃米5.62g,一年为2000g以上。在浙江5—8月间采于临安、江山、遂昌等地的13只鸟胃,见有稻米10次,其他还有杂草子及鳞翅目幼虫(诸葛阳等,1990)。
繁殖特征
白腰文鸟的繁殖,李桂垣等(1965)曾报道过。在四川从3月底开始繁殖,浙江约始于4月;广东10月底才结束(任国荣,1928),我们在贵州9月初也采到一巢卵。可见它年产卵在两窝以上。
巢多筑在山旁、村庄附近,溪沟边或庭园内的竹丛、灌丛或针、阔叶树上,距地一般在3m左右,也有的巢低于lm或高达8m的。巢的位置多接近主干,而在枝桠浓密之处。营巢由雌雄双亲担任;巢多用竹叶、杂草、稻穗或松针等编织而成,内垫较细的草,巢材的种类,均以就地取材而定。巢呈曲颈瓶状、椭圆状或圆球形不等;曲颈瓶状的开口于向侧伸延的曲颈端部,并以稻穗或杂草为簪;椭圆形或圆球形的巢,则开口于侧旁。巢的大小(采自云南和贵州)以6个巢的测定为:曲颈瓶形的(4个)外径14.8(13.0一19.0),内径9.3(7.0一11.0),高21.7(16.3—30.0),深15.6(12.1—1 7.0)cm;椭圆形的(2个)外径13.0和15.0,内径6.6和8.5,高1 7.5和18.5,深11.0和13.4cm。采自四川的9个巢的测定为:曲颈瓶形(4个)的外径为14.6(13.0一1 6.4)cm×10.3
(8.0—12.0)cm,高12.6(9.0—14.5)cm,口径5.1(3.5—6.0)cm×4.6(3.5—6.0)cm,深8.5(7.0—10.0)cm;圆球形的(3个)外径为13.1(12.2—14.0)cm×14.4(14.0—14.9)cm,高12.1(11.5—12.7)cm,口径4.9(3.1—6.6)cm×5.8(3.4—9.0)cm,深(2巢)9.5和13.1cm;椭圆形的(2巢)外径为10.0cm×7.0cm和11.0cm×12.6cm,高9.0cm和13.3cm,口径6.7cm×7.5cm和4.0cm×4.0cm,深9.0cm和8.1cm。
每窝产卵4—6枚,多者可达7枚,在浙江通常每窝6—7枚(诸葛阳等,1990);卵为亮白色,无光泽,无斑点,呈圆锥形或椭圆形;卵平均重量(据四川的35枚)为0.98(0.7—1.5)g,大小为15.1(14.1—18.0)mm×10.8(10.5—12.2)mm;在贵州所采的12枚卵重量为1.2(O.7—1.6)g,大小为1 5.6(14.0—1 7.0)mm×11.2(10.3—12.0)mm;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11枚卵重量为2.0(2.0—2.1)g,大小为15.7(1 5.0—16.8)mm×11.4(11.1—1l.8)mm。孵卵由双亲轮流担任,夜间雌雄亲鸟同栖一巢中。亲鸟还有搬卵的本能,当发现卵被侵扰过时,亲鸟则将卵挟在臀部,飞往别的地方或返回巢中。Caldwell等(1931)曾发现两只雌鸟同住一巢孵卵的现象。卵约孵14天出雏。雏鸟离巢约需19天左右。在四川5月中旬就见有幼鸟出现。
巢多筑在山旁、村庄附近,溪沟边或庭园内的竹丛、灌丛或针、阔叶树上,距地一般在3m左右,也有的巢低于lm或高达8m的。巢的位置多接近主干,而在枝桠浓密之处。营巢由雌雄双亲担任;巢多用竹叶、杂草、稻穗或松针等编织而成,内垫较细的草,巢材的种类,均以就地取材而定。巢呈曲颈瓶状、椭圆状或圆球形不等;曲颈瓶状的开口于向侧伸延的曲颈端部,并以稻穗或杂草为簪;椭圆形或圆球形的巢,则开口于侧旁。巢的大小(采自云南和贵州)以6个巢的测定为:曲颈瓶形的(4个)外径14.8(13.0一19.0),内径9.3(7.0一11.0),高21.7(16.3—30.0),深15.6(12.1—1 7.0)cm;椭圆形的(2个)外径13.0和15.0,内径6.6和8.5,高1 7.5和18.5,深11.0和13.4cm。采自四川的9个巢的测定为:曲颈瓶形(4个)的外径为14.6(13.0一1 6.4)cm×10.3
(8.0—12.0)cm,高12.6(9.0—14.5)cm,口径5.1(3.5—6.0)cm×4.6(3.5—6.0)cm,深8.5(7.0—10.0)cm;圆球形的(3个)外径为13.1(12.2—14.0)cm×14.4(14.0—14.9)cm,高12.1(11.5—12.7)cm,口径4.9(3.1—6.6)cm×5.8(3.4—9.0)cm,深(2巢)9.5和13.1cm;椭圆形的(2巢)外径为10.0cm×7.0cm和11.0cm×12.6cm,高9.0cm和13.3cm,口径6.7cm×7.5cm和4.0cm×4.0cm,深9.0cm和8.1cm。
每窝产卵4—6枚,多者可达7枚,在浙江通常每窝6—7枚(诸葛阳等,1990);卵为亮白色,无光泽,无斑点,呈圆锥形或椭圆形;卵平均重量(据四川的35枚)为0.98(0.7—1.5)g,大小为15.1(14.1—18.0)mm×10.8(10.5—12.2)mm;在贵州所采的12枚卵重量为1.2(O.7—1.6)g,大小为1 5.6(14.0—1 7.0)mm×11.2(10.3—12.0)mm;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11枚卵重量为2.0(2.0—2.1)g,大小为15.7(1 5.0—16.8)mm×11.4(11.1—1l.8)mm。孵卵由双亲轮流担任,夜间雌雄亲鸟同栖一巢中。亲鸟还有搬卵的本能,当发现卵被侵扰过时,亲鸟则将卵挟在臀部,飞往别的地方或返回巢中。Caldwell等(1931)曾发现两只雌鸟同住一巢孵卵的现象。卵约孵14天出雏。雏鸟离巢约需19天左右。在四川5月中旬就见有幼鸟出现。
国外分布
印度,斯里兰卡,缅甸,中南半岛等国,南到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国内分布
四川、云南以东的华南各省直至台湾,北抵陕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的南部。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白腰文鸟嗜吃植物种子,常结群到田间啄食谷粒。从稻麦播种后即啄食种芽,以至灌浆到收割后均啄食。冬季除食遗粒外,还飞往仓库盗食粮食,故俗称“偷仓”。是一种有害的鸟类,应予以控制,以张网捕捉,收效较大。
白腰文鸟因体形小巧玲珑,羽色花纹别致,易于驯养,可作出口外销,或作公园展出,化害为益。
白腰文鸟因体形小巧玲珑,羽色花纹别致,易于驯养,可作出口外销,或作公园展出,化害为益。
经济用途
经济意义:白腰文鸟嗜吃植物种子,常结群到田间啄食谷粒。从稻麦播种后即啄食种芽,以至灌浆到收割后均啄食。冬季除食遗粒外,还飞往仓库盗食粮食,故俗称“偷仓”。是一种有害的鸟类,应予以控制,以张网捕捉,收效较大。
白腰文鸟因体形小巧玲珑,羽色花纹别致,易于驯养,可作出口外销,或作公园展出,化害为益。
白腰文鸟因体形小巧玲珑,羽色花纹别致,易于驯养,可作出口外销,或作公园展出,化害为益。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伊万诺夫(1961)认为:由于白腰文鸟羽色的变异性很大,而不必将云南所采的标本分为两个亚种。我们检查了大量采自云南的标本,采于西部、南部及中部的标本,喉、胸部中央呈浓黑褐色以至纯黑色,胸侧见有棕白色羽干纹和狭形羽缘,为L.s.subsquamicollis亚种;采于东部和东北部的标本,其上体栗褐色较浅淡,胸部黄褐色缀以明显棕红色的羽干纹和宽阔的羽缘,为L.s.swinhoei亚种,两亚种易于区别。
亚种分化 白腰文鸟分化为6个亚种;在国内有2个亚种。
亚种分化 白腰文鸟分化为6个亚种;在国内有2个亚种。
检索表文本
亚种检索
上体褐色较差淡;胸羽大都黄褐…………………………………………………华南亚种 L.s.swinhoei
上体褐色较暗浓;胸羽黑褐,中央几乎纯黑色………………………… 云南亚种 L.s.subsquamicollis
上体褐色较差淡;胸羽大都黄褐…………………………………………………华南亚种 L.s.swinhoei
上体褐色较暗浓;胸羽黑褐,中央几乎纯黑色………………………… 云南亚种 L.s.subsquamicoll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