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508  浏览



形态描述

背鳍iii-7—8(多数为7);臀鳍iii-10—13;胸鳍i-16—19;腹鳍i-7—8。侧线鳞{[91(13-19-v)/(20-28)] 108};背鳍前鳞64—66;围尾柄鳞43—48。第一鳃弓外侧鳃耙40。以上。下咽齿1行,4—4。脊椎骨数4+38。
体长为体高的2.7—3.7倍,为头长的2.5—3.9倍,为尾柄长的5.2—7.6倍,为尾 柄高的7.7—11.6倍。头长为吻长的3.0—4.2倍,为眼径的3.6—7.7倍,为眼间距的1. 8—3.0倍,为头宽的1. 4—1. 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 3—1. 9倍。
体侧扁,较高,腹部在腹鳍基部之前较圆,其后部至肛门前有狭窄的腹棱。头极大,前部宽阔,头长大于体高。吻短而圆钝。口大,端位,口裂向上倾斜,下颌稍突出,口角可达眼前缘垂直线之下,上唇中间部分很厚。无须。眼小,位于头前侧中轴的下方;眼间宽阔而隆起。鼻孔近眼缘的上方。下咽齿平扁,表面光滑。鳃耙数目很多,呈页状,排列极为紧密,但不连合。具发达的螺旋形鳃上器。鳞小。侧线完全,在胸鳍末端上方弯向腹侧,向后延伸至尾柄正中。
背鳍基部短,起点在体后半部,位于腹鳍起点之后,其第1-3根分枝鳍条较长。胸鳍长,末端远超过腹鳍基部。腹鳍末端可达或稍超过肛门,但不达臀鳍。肛门位于臀鳍前方。臀鳍起点距腹鳍基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深分叉,两叶约等大,末端尖。
鳔大,分两室,后室大,为前室的1.8倍左右。肠长约为体长的5倍左右。腹膜黑色。雄性成体的胸鳍前面几根鳍条上缘各具有1排角质“栉齿”,雌性无此性状或只在鳍条的基部有少量“栉齿”。
背部及体侧上半部微黑,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各鳍呈灰色,上有许多黑色小斑点。

大小

背鳍iii-7—8(多数为7);臀鳍iii-10—13;胸鳍i-16—19;腹鳍i-7—8。侧线鳞{[91(13-19-v)/(20-28)] 108};背鳍前鳞64—66;围尾柄鳞43—48。第一鳃弓外侧鳃耙40。以上。下咽齿1行,4—4。脊椎骨数4+38。
体长为体高的2.7—3.7倍,为头长的2.5—3.9倍,为尾柄长的5.2—7.6倍,为尾 柄高的7.7—11.6倍。头长为吻长的3.0—4.2倍,为眼径的3.6—7.7倍,为眼间距的1. 8—3.0倍,为头宽的1. 4—1. 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 3—1. 9倍。

生物学

生活于江河干流、平缓的河湾、湖泊和水库的中上层,幼鱼及未成熟个体一般到沿江湖泊和附属水体中生长,性成熟时到江中产卵,产卵后大多数个体进人沿江湖泊摄食肥育,冬季湖泊水位跌落,它们又回到江河的深水区越冬,翌年春暖时节则上溯繁殖。为温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5—30℃,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环境。性情温驯,行动迟缓。从鱼苗到成鱼阶段都是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浮游植物,是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
鳙产漂流性卵。性成熟为4—5龄,雄鱼最小为3龄。繁殖期在4—7月。产卵场多在河床起伏不一,流态复什的场所。当流域降雨,水位陡然上涨、流速加大时进行繁殖活动。


生境信息

生活于江河干流、平缓的河湾、湖泊和水库的中上层,幼鱼及未成熟个体一般到沿江湖泊和附属水体中生长,性成熟时到江中产卵,产卵后大多数个体进人沿江湖泊摄食肥育,冬季湖泊水位跌落,它们又回到江河的深水区越冬,翌年春暖时节则上溯繁殖。为温水性鱼类,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5—30℃,能适应较肥沃的水体环境。性情温驯,行动迟缓。从鱼苗到成鱼阶段都是以浮游动物为主食,兼食浮游植物,是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
鳙产漂流性卵。性成熟为4—5龄,雄鱼最小为3龄。繁殖期在4—7月。产卵场多在河床起伏不一,流态复什的场所。当流域降雨,水位陡然上涨、流速加大时进行繁殖活动。

繁殖特征

鳙产漂流性卵。性成熟为4—5龄,雄鱼最小为3龄。繁殖期在4—7月。产卵场多在河床起伏不一,流态复什的场所。当流域降雨,水位陡然上涨、流速加大时进行繁殖活动。

国内分布

分布极广,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流域的我国东部各江河、湖泊、水库均有分布,但在黄河以北各水体的数量较少,东北和西部地区均为人工迁入的养殖种类。

经济用途

个体大,最大可达35—40kg。生长速度快,疾病少,易饲养,塘养2龄可达0.8—1.5kg,为池塘养殖及水库渔业的主要对象之一,经济价值较高。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42尾;体长68-342mm;采自广西(钦州、融安、阳朔);广东广州;浙 江新安江;江苏江都;上海崇明;湖北(武汉、鄂州、洪湖、丹江口);湖南岳阳;陕西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