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成虫:翅展100—125mm。头、胸背黑色,腹部黄色;翅黑色,脉纹两侧灰白色。雌、雄异型:雄蝶后翅金黄色,在逆光观察时可呈现珍珠、宝石般的光泽而得美名,并因光线角度变化而呈现青、绿、紫色光泽;在外缘区有黑色三角斑,脉纹黑色十分清晰;外缘较平直。雌蝶后翅中室及其周围亚外缘区各室的弯月斑均呈金黄色,其余部分黑色。翅反面与正面相似。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细长,末端细尖,强度骨化;尾突宽舌形,膜质多毛。抱器瓣宽,末端宽圆而无突起;抱器内突近似长方形,端部和边缘多锯齿,上部齿突大而少。阳茎短粗,基部宽于先端。
卵:略呈球形,底面浅凹。表面覆盖有橙色的附着物,底部周边呈白色。精孔呈暗红色。
幼虫:1龄幼虫头宽约0.89 mm。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生黑毛。体色暗紫红色,前、中胸及第7腹节以后各节呈淡黄色。臭角淡黄色。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光泽,背板两侧有橙色突起,突起的末端几丁质化并生有黑毛。前、中胸的亚背线、气门上线上的肉瘤橙色。从后胸到第6腹节的亚背线上或气门上线上的肉瘤颜色与体色相同,呈暗紫红色。第7—9腹节亚背线上的肉瘤呈黄橙色。末龄幼虫头宽约6.50 mm。体色有暗紫褐色与黄褐色两型。黄褐色型的肉瘤深红色,体表有黄褐色与暗褐色的虎斑状纹。
蛹:头部元显著的突起,复眼前方有圆弧状的锐角突起。前胸背面有1对隆脊。中胸背面有1个倒Y字形的隆脊。前翅基部有短的突起,其末端向身体后方呈锐角突出。腹部背线上有1条纵隆脊。各体节的亚背线上有1个短突起,其中第4—6腹节上的突起更发达。触角的后缘有深紫色的细纹。除从后胸到第3腹节的气门上线的线纹呈暗褐色外,体表的其余斑纹均呈黄褐色,背面橙色。
寄主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的卵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tagala、港口马兜铃Aristolochia zollingeriana等植物。
雄性外生殖器上钩突细长,末端细尖,强度骨化;尾突宽舌形,膜质多毛。抱器瓣宽,末端宽圆而无突起;抱器内突近似长方形,端部和边缘多锯齿,上部齿突大而少。阳茎短粗,基部宽于先端。
卵:略呈球形,底面浅凹。表面覆盖有橙色的附着物,底部周边呈白色。精孔呈暗红色。
幼虫:1龄幼虫头宽约0.89 mm。头部黑褐色有光泽,上生黑毛。体色暗紫红色,前、中胸及第7腹节以后各节呈淡黄色。臭角淡黄色。前胸背板黑褐色有光泽,背板两侧有橙色突起,突起的末端几丁质化并生有黑毛。前、中胸的亚背线、气门上线上的肉瘤橙色。从后胸到第6腹节的亚背线上或气门上线上的肉瘤颜色与体色相同,呈暗紫红色。第7—9腹节亚背线上的肉瘤呈黄橙色。末龄幼虫头宽约6.50 mm。体色有暗紫褐色与黄褐色两型。黄褐色型的肉瘤深红色,体表有黄褐色与暗褐色的虎斑状纹。
蛹:头部元显著的突起,复眼前方有圆弧状的锐角突起。前胸背面有1对隆脊。中胸背面有1个倒Y字形的隆脊。前翅基部有短的突起,其末端向身体后方呈锐角突出。腹部背线上有1条纵隆脊。各体节的亚背线上有1个短突起,其中第4—6腹节上的突起更发达。触角的后缘有深紫色的细纹。除从后胸到第3腹节的气门上线的线纹呈暗褐色外,体表的其余斑纹均呈黄褐色,背面橙色。
寄主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的卵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tagala、港口马兜铃Aristolochia zollingeriana等植物。
大小
成虫:翅展100—125mm。 幼虫:1龄幼虫头宽约0.89 mm。末龄幼虫头宽约6.50 mm。
生物学
生物学 成虫多在林内飞行,常在高空徘徊,有时也在丘陵至海拔1000 m地区的花丛中飞舞。好访大树的花。幼虫栖息在寄主植物叶的背面,动作迟缓,受刺激时臭角不伸出。老熟幼虫多在寄主植物周围的树枝上化蛹。
生境信息
寄主 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的卵叶马兜铃Aristolochia tagala、港口马兜铃Aristolochia zollingeriana等植物。幼虫栖息在寄主植物叶的背面,动作迟缓,受刺激时臭角不伸出。老熟幼虫多在寄主植物周围的树枝上化蛹。
海拔范围
成虫多在林内飞行,常在高空徘徊,有时也在丘陵至海拔1000 m地区的花丛中飞舞。
国外分布
印度,不丹,缅甸,泰国,斯里兰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几内亚等。
国内分布
云南、海南、广东、广西、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