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

Garrulax canorus   Linnaeus
   

  1245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依据采自秦岭的标本)眼圈白色,此色在眼的上部向后延伸,犹如蛾眉状,所以有画眉之称。眼先和耳羽暗棕褐;额棕;头顶后颈以至上背均棕褐色,并具有宽阔的黑褐色纵纹,这些纵纹的黑褐色前深后淡;下背棕橄榄褐,至腰部又转与头顶同色,但不具纵纹;翅上覆羽及内侧飞羽等均与背同色;初级飞羽的外翈稍缀以棕色,内翈基部具宽阔的棕缘;尾羽浓褐色,并微具若干更黑色横斑,羽端暗褐。下体除腹部中央呈污灰色外,概为棕黄色,两胁较暗些,自颏、喉至上胸更杂以黑褐色细纹;翼下覆羽棕黄色。
雌雄同色。
幼鸟:羽色较成鸟为浅,富于棕色;头顶、后颈以及喉、胸等均不具纵纹;尾羽也不具任何横斑。
虹膜橄榄黄色;嘴峰角色,边缘较浅,下嘴呈淡橄榄黄色,基部略黄;跗踱及趾等黄褐色,爪稍淡些。老鸟的下嘴几乎全黄色,跗蹠呈淡角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68.4 约233 20.9 93.2 101.7 35.0
(65—75) (216—245) (19—21.5) (90-96) (93.5—107) (33—37.4)
♀♀(10) 67.5 约221 20.3 87.1 94.9 34.8
(53.8—75) (197—230) (17.3—21.8) (83—92.8) (85-106) (32.8—37.4)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上体概呈橄榄褐色,头顶至上背具有黑褐色纵纹;眼圈白;眼的上方有清晰的白色眉纹;下体棕黄,腹部中央灰色。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68.4 约233 20.9 93.2 101.7 35.0
(65—75)(216—245)(19—21.5)(90-96)(93.5—107)(33—37.4)
♀♀(10) 67.5 约221 20.3 87.1 94.9 34.8
(53.8—75)(197—230)(17.3—21.8)(83—92.8)(85-106)(32.8—37.4)

生物学

生态 栖居在山丘的灌丛和村落附近的灌丛、竹林或庭园中,从平地到1,500米的高处。常单独生活,有时结小群活动。性机敏胆怯,平时隐匿在浓密的杂草及树枝间跳动呜叫。受惊动时,疾速沿着树干飞到树木基部,再窜逃他处,不易获见。
画眉擅长鸣唱,雄鸟在繁殖期中,特别擅自引吭高歌。歌声悠扬婉转,而且持久不断,并多变化,非常动听;故常饲作笼鸟。
性杂食。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于1955—57年间曾剖检63个鸟胃。分析结果,此鸟主要是吃昆虫的,尤其是在农作物的生长季节。至秋季以后,大多转以植物种子等为食,但昆虫仍占有相当数量。 所食的昆虫中,有蝗虫、蝽象卵、松毛虫(Dendrodimuspunctatus)卵、蚂蚁、金龟甲、铜绿金龟甲(Anomala corpulenta)、鳞翅目天社蛾幼虫和其他蛾类的幼虫等害虫,以及少数蜂类等益虫。植物性食物中有草籽、野果等。
此鸟繁殖季节一般在4—7月间。每年繁殖2次或2次以上。在福建,5月产卵;在广东,4—7月产卵育雏。巢筑于距地面30厘米至2米左右的茂密草丛、灌丛间,或矮树上。巢呈杯状或椭圆形的碟状,外层极粗糙,由树叶、竹叶、草茎、卷须、嫩枝等所成,内铺以细草、松针、卷须、细根之类,有时还杂以藤蔓、苔藓等。每巢产卵3—5枚。卵形和大小变化很大,一般为椭圆形。21枚卵的平均大小为26.1×20.2毫米;最大值为28.0×25.0及27.5×21.1毫米,最小值为24.5×20.1及25.0×19.5毫米(Hachisuka,1951)。卵呈纯宝石蓝绿色或玉蓝色,有时还具粗大斑点。卵壳匀净,并富于光泽,晶莹美丽。
中国号称世界“鹛类之国”,而画眉又是鹛类之王,它不仅是国内外珍贵的笼鸟,而且在自然界中也是保护农林的益鸟之一。

国内分布

甘肃、陕西及河南等省的南部以南及四川雅安和云南西部以东的华南一带,包括台湾和海南岛

检索表文本

亚种检索
1.无白色眉纹;喉赭褐色…………………………………台湾亚种 G. c. taewanus
有显著的白色眉纹;喉棕褐色……………………………………………………2
2.上体较棕褐色……………………………………………指名亚种 G.c.canorus
上体较橄榄褐色……………………………………………海南亚种 G.c.owat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