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雄性成鸟:额基白,头顶、肩背部黑蓝色且具金属光泽,后枕具2—3根辫状白色冠羽,上体余部、颈侧及翼羽灰色,下体白色。雌雄同色。
幼鸟:头顶及羽冠黑绿色,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具暗褐色纵纹,飞羽及尾羽暗褐色、羽缘白,次级飞羽、大覆羽及中覆羽具白色端斑。
虹膜血红色,眼先裸部黄绿色,嘴黑褐色,跗蹠及趾黄色,爪黑色。
量衡度:(见图1)
雄性成鸟:额基白,头顶、肩背部黑蓝色且具金属光泽,后枕具2—3根辫状白色冠羽,上体余部、颈侧及翼羽灰色,下体白色。雌雄同色。
幼鸟:头顶及羽冠黑绿色,上体灰褐色,下体白色、具暗褐色纵纹,飞羽及尾羽暗褐色、羽缘白,次级飞羽、大覆羽及中覆羽具白色端斑。
虹膜血红色,眼先裸部黄绿色,嘴黑褐色,跗蹠及趾黄色,爪黑色。
量衡度:(见图1)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头顶、后颈及背部黑色,枕具2—3根狭长白色冠羽,下体白色,翅及尾
羽灰色。
羽灰色。
生境信息
生态 栖息于低山农田,平川河坝,池塘,沼泽地或红树林。在贵州分布于海拔400—1000m,在秦岭可达1200m。鸣声粗砺而单调,在黄昏或夜阑的荒野,其叫声似“鬼”嚎。白天常隐蔽在沼泽或灌丛间,晨昏或夜间活动。性杂食,以鱼、蛙、昆虫为主。集群营巢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树冠上或沼泽灌丛中。窝卵数3—8枚,卵呈淡天蓝色或苍白色。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4—26天。广东新会郊区在河中一大榕树上,夜鹭及其幼鸟构成“小鸟天堂”。1979年6月21日在日本新泻环志的一只夜鹭,于1983年10月在广东省文昌县红湖村被回收。据1987—1991年统计,我国最大的越冬种群在上海市西郊,估计有1920只,在江苏盐城滩涂、广东广州及台湾省南部,也有较大的越冬种群(Perennou et al.,1994)。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黑龙江南部、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四川、云南、贵州为夏候鸟;长江以南地区,包括台湾为夏候鸟或留鸟
经济意义
经济意义 嗜食蛙类和鱼类,数量多时对农业和渔业养殖有害。
分类讨论
引证信息
Arde anycticorax Linnaeus,1758,Syst.Nat.,ed.10,1:142(模式产地: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