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翅短脚鹎

Hypsipetes mcclellandii   Horsfield
   

  155  浏览



形态描述

形态 (H. m. similis,采自云南)
成鸟:自额至枕栗褐,羽形尖,头顶前部羽片先端具白色轴纹,头后部轴纹不著;颈浅栗褐,上体转褐灰或深灰褐,微渲染以橄榄绿色;飞羽暗褐或黑褐,外翈与翼上覆羽同为橄榄绿,尾羽纯橄榄绿;眼先沾灰白色;耳羽锈色;颈侧较耳羽深;颏、喉均灰;胸浅棕褐或灰棕色;自颏至上胸布以纯白色纵纹;下体棕白,两胁淡灰棕色;尾下覆羽浅黄;翼缘淡黄或间有橄榄绿;翼下覆羽棕白色。
幼鸟:与成鸟相似。头顶栗褐,头顶前部无浅色轴纹;颏、喉浅棕或棕白色;胸部浅棕色,概无纯白色纵纹;飞羽暗褐,外翈褐灰;尾表不如成鸟鲜亮。
虹膜朱红、棕红或紫红;嘴黑;跗蹠肉色、或肉黄、黄褐、黑褐至黑色。幼鸟上嘴褐黑,下嘴角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8) 40.3 232.0 23.9 106.4 106.5 17.9
(30—49) (210—257) (21.5—27) (99.5—112.5) (99.5—115) (15.5—20)
♀♀(33) 38.4 224.8 23.0 102.0 103.7 17.8
(26—50) (201—241) (21—25) (97—108) (97.5—114.5) (15.5—19)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头顶羽毛形尖,呈栗褐色,具有浅色轴纹;上体深灰褐;两翅表面和尾羽亮橄榄绿;颈侧染红棕;喉灰而具白色纵纹,羽端尖细;下体棕白,胸部浓暗;尾下覆羽呈浅黄色。

大小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8) 40.3 232.0 23.9 106.4 106.5 17.9
(30—49) (210—257) (21.5—27) (99.5—112.5) (99.5—115) (15.5—20)
♀♀(33) 38.4 224.8 23.0 102.0 103.7 17.8
(26—50) (201—241) (21—25) (97—108) (97.5—114.5) (15.5—19)

生物学

生态 绿翅短脚鹎栖于海拔约2,300米以下的次生阔叶林、混交林、或松、杉针叶林,也见于溪流河畔或村寨附近的竹林、杂木林丛中。大都三、五只或十数只结小群活动于乔木中层,偶而单独活动。能捕食飞虫。性宁静。偶闻鸣声,似“spi-spi---”。
杂食性,食物以植物性为主,多为果实。于4月(15只)、5月(12只)、6月(3只)、7月(1只)、8月(9只)、9月(1只)、10月(2只)和11月(1只)。采自云南的44只鸟胃,内含物有果实(14次)、野樱桃和其它浆果(各4次)、乌饭果 Vaccinium sp.和榕果(各3次)、核果(2次)、草莓、黄泡果、蔷薇果、鸡树子果、草籽(各1次);动物性物质有鞘翅目昆虫和蜂类(各5次)、同翅目昆虫、双翅目昆虫、蚱蜢、斑蝥(各1次),以及其它昆虫(3次)。贵州博物馆剖验采自3月、4月、7月和9月等12只鸟胃结果,内含物有种子(3次)、果实(3次)、草籽(1次),以及膜翅目昆虫(1次)和其它昆虫(5次)。采自湖南的7只鸟胃,内含物有种子、植物碎片,6只胃内有昆虫,其中有双翅目昆虫(郑作新等,1960)。
4月上旬在云南双江(海拔1,790米)已见有成对活动,并获得翠丸膨大的雄鸟。1962年于5月8日—11日在云南西部潞西小黑山获得5只睾丸膨大的雄鸟,分别为8×6、9×6、9×7、10×6、10×6.5毫米。同月10日获得的1只雌鸟,其卵巢中最大的1个卵泡达23×12毫米。
巢甚小,与其体形颇不相称。Caldwell(1931)曾发现一巢悬于离地约1.2米的横枝上,内有3只被有绒羽的雏鸟。每窝产卵3—4枚,卵呈灰色或黄色,微染以红色或紫色。
1964年8月14日—15日采自云南景东的2只雄性幼鸟嘴角尚软,体羽大都为新羽,少数羽根被鞘。1965年5月5日在腾冲大塘(海拔1,900米)获得的1只雌性幼鸟嘴角黄色,正进行换羽,第八、九枚初级飞羽已换就,余飞羽未换,外翈呈橄榄灰染褐;尾羽尚未脱换。1965年11月1日在贵州江口采得的2只雌鸟正在换羽,其中1只第四枚初级飞羽新羽已长出一半长,第五枚即将长全;尾羽正进行脱换。

生境信息

生态 绿翅短脚鹎栖于海拔约2,300米以下的次生阔叶林、混交林、或松、杉针叶林,也见于溪流河畔或村寨附近的竹林、杂木林丛中。大都三、五只或十数只结小群活动于乔木中层,偶而单独活动。能捕食飞虫。性宁静。偶闻鸣声,似“spi-spi---”。
杂食性,食物以植物性为主,多为果实。于4月(15只)、5月(12只)、6月(3只)、7月(1只)、8月(9只)、9月(1只)、10月(2只)和11月(1只)。采自云南的44只鸟胃,内含物有果实(14次)、野樱桃和其它浆果(各4次)、乌饭果 Vaccinium sp.和榕果(各3次)、核果(2次)、草莓、黄泡果、蔷薇果、鸡树子果、草籽(各1次);动物性物质有鞘翅目昆虫和蜂类(各5次)、同翅目昆虫、双翅目昆虫、蚱蜢、斑蝥(各1次),以及其它昆虫(3次)。贵州博物馆剖验采自3月、4月、7月和9月等12只鸟胃结果,内含物有种子(3次)、果实(3次)、草籽(1次),以及膜翅目昆虫(1次)和其它昆虫(5次)。采自湖南的7只鸟胃,内含物有种子、植物碎片,6只胃内有昆虫,其中有双翅目昆虫(郑作新等,1960)。

海拔范围

绿翅短脚鹎栖于海拔约2,300米以下的次生阔叶林、混交林、或松、杉针叶林,也见于溪流河畔或村寨附近的竹林、杂木林丛中。大都三、五只或十数只结小群活动于乔木中层,偶而单独活动。

国内分布

西藏,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留鸟)。

分类讨论

分类讨论 分布于中国的3个亚种的变异主要表现在羽色上。西藏东南部的指名亚种上体橄榄绿;胸和颈侧红棕色;腹面淡棕红。自云南西部至贵州一带的 similis,上体灰褐或橄榄褐;耳羽沾褐色;下体羽色最浅,近棕白色。holtii(福建挂墩,5月—7月。4、5)上体多棕色,呈橄榄棕,胸和颈侧较 similis 多红棕而少褐色;多数标本非如 similis 之染褐,但有的也与云南腾冲、沪水一带的相似,少红棕而显褐色;下体主要表现在腹部以次普遍染红棕,但从云南腾冲采得的1只雌鸟(12月)与挂墩标本相似,与腾冲的其它标本(4月—5月)下体呈棕白色不同,谅系季节之变异。采自云南贡山和泸水的7♂♂、6♀♀(1月、2月、5月和7月)、盈江4♂♂(4月—5月)、腾冲10♂♂、3♀♀(1月、5月—6月、12月)、永德4♂♂、10♀♀(4月)、凤庆1♀(7月)、潞西10♂♂、2♀♀(3月)、南部思茅1♂、2О О(2月),以至云南东南部绿春、马关、开远、金平一带4♂♂、6♀♀(4月—6月),向东至贵州北部赤水(1♀。3月)、南部安龙(2♂♂。8月)、雷山(1♂、2♀♀、2О О。8月—9月)的标本下体较深,但又浅于 holtii;胸和颈侧较指名亚种少红棕。贵州东北部江口的标本(2♂♂、3♀♀。3月、9月、11月)上体与 similis 一致,同为灰褐或橄榄褐,而非如 holtii 之带红棕色,下体概深于 similis,但又明显地浅于福建挂墩的 holtii,少灰色。由此看来 similis 与 holtii 在中国的居间地带大致在贵州东部。
非繁殖季节的羽色较繁殖季节的为深,例如冬季采自云南的 similis,上体多棕色、喉部灰色深,胸部棕红色浓,非如繁殖羽浅淡,且沾染灰色;腹部渲染棕色。云南泸水、盈江、永德等地的标本下体较海南岛同季节,同性别的少棕色,后者居于 similis 和 holtii 之间。泸水所得的1♀(5月),羽色明显地较该地同一天采得的1♂为深,而与海南岛的相近似。采自四川的 holtii,冬羽有明显的褐色沉着。
亚种分化 绿翅短脚鹎计有9个亚种,中国有3个亚种。

引证信息

Hypsipetes mcciellandii Horsfield, 1840, Proc. Zool. Soc. London: 159(模式产地:印度阿萨姆)。
Hypsipetes mcclellandii, 郑作新, 1976, 450; Mayr et Greenway, 1960, 9:290—291. Hypsipetes mcclellandii similis,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1980, 120—121, Microscelis virescens, Smythies, 1953, 88.

检索表文本

1.上体橄榄绿……………………………………………………………… 指名亚种 H. m. mcclellandii
上体非橄榄绿…………………………………………………………………………………………… 2
2.上体橄榄褐或灰褐……………………………………………………………… 云南亚种 H. m. similis
上体呈橄榄棕…………………………………………………………………… 华南亚种 H. m. holt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