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体长600-750mm,尾长250-350mm。与其他野猫相比,四肢在比例上显得较长。体背棕灰或沙黄色;耳背面呈粉红棕色,耳尖褐色;体腹面为淡沙黄色;尾端棕黑色。全身毛色几乎一致且缺乏明显斑纹,为本种体色的显著特点。
生物学
栖息于沟谷、湖河边缘的灌木丛及芦苇丛,也栖于山地林缘或长有高草的原野。在云南西双版纳较为干旱的大平坝,由于坝区的栽培作物如玉米、甘薯、花生、蚕豆等常招致大量鼠类,使丛林猫成为该种环境的主要小型食肉兽。有时也到村庄附近活动。栖居的海拔高度可达2410m左右。妊娠期93-131天。每胎2-5仔,通常2仔。性成熟的年龄为11-18个月。寿命可达14年(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
国外分布
国内分布
内蒙古,西藏,福建,四川,云南,新疆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丛林猫在伊朗、印度等地分布较广,但是中国作为其分布边缘地带,数量则非常稀少(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目前仅发现于云南和西藏南缘林区,分布范围有限。在野外考察中只偶尔可见,国内的生存量尚不清楚。 致危因素 有待进行生态学调查,但是作为国内分布极为有限、仅偶尔发现的一种猫科动物,此种的皮张仍在收购和贸易中。可见加强保护,严格禁止捕捉和猎杀,同时注意它的栖息地的保护,显然是当务之急。。
饲养情况 个别动物园有少量饲养,但不形成饲养群体。动物园所饲养者于3-9月份产仔,每胎2-6仔。妊娠期66天左右。
现有保护措施: 1988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丛林猫划为Ⅱ级保护对象,禁止丛林猫的捕猎和贸易(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把它置于附录Ⅱ。在其分布范围内已建立的保护区,应当对本种的保护发挥一定的作用。
保护措施建议: 1. 应考虑升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 2. 加强宣传教育,使当地百姓能自觉地爱护这一珍稀动物, 杜绝捕杀; 3. 开展对猫科动物的现状进行专项调查。
饲养情况 个别动物园有少量饲养,但不形成饲养群体。动物园所饲养者于3-9月份产仔,每胎2-6仔。妊娠期66天左右。
现有保护措施: 1988年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丛林猫划为Ⅱ级保护对象,禁止丛林猫的捕猎和贸易(Cat Specialist Group, 1992);《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把它置于附录Ⅱ。在其分布范围内已建立的保护区,应当对本种的保护发挥一定的作用。
保护措施建议: 1. 应考虑升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动物。 2. 加强宣传教育,使当地百姓能自觉地爱护这一珍稀动物, 杜绝捕杀; 3. 开展对猫科动物的现状进行专项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