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鉴别特征 华南地区常见的一种中型游蛇,背面草绿色,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
腥红色。颈背的颈槽不十分明显;枕部无黑色“八”形斑。
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保山、腾冲、泸水、陇川、漾濞、景东、景谷、思茅、屏边、西双版纳23雄27雌,贵州兴义、安龙、罗甸22雄46雌,四川米易、攀枝花3雄2雌1幼,广西1雌,海南5雄7雌,共53雄83雌1幼,137号标本。
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770+203) mm(云南泸水),雌性(945+190) mm(云南泸水)。
头背草绿色,上唇鳞色稍浅,部分鳞沟黑色;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
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
体型中等大小,头颈区分明显,颈及体前段背正中两行鳞片并列,其间形成“颈槽”,明显或不明显,个别无颈槽;眼较大,瞳孔圆形;鼻间鳞前端较窄;颊鳞1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3(4),个别为2枚;颞鳞2+3或2+2,个别标本一侧的前颞鳞为1或3;上唇鳞8, 2-3-3式,个别为3-2-3式,少数标本一侧为9, 3-3-3式;下唇鳞10,前5枚切前颔片,个别标本为9,前4枚切前颔片;前后颔片长度约相等或个别标本后颔片较长,左右后颔片为3-5枚小鳞局部分开或完全分开不切。背鳞19-19-17行,全部具棱或两侧最外各一行平滑;腹鳞147-184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62-97 对。
上颔齿23-25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
Pope (1935: 131, 134)描述了福建南平及海南标本的半阴茎形态;张服基等(1984)记述了贵州标本的半阴茎形态。
文献记载:海南那大标本1雄3雌上唇鳞8,2-3-3式;下唇鳞10(1号之一侧为9);眶前鳞1,3号的一侧为2,眶后鳞3;前颞鳞2,后颞鳞3,个别一侧为2或4;雄性腹鳞149,尾断;雌性腹鳞/尾下鳞分别为155/69,155/73与150/71(Schmidt,1927)。广西瑶山标本腹鳞雄(n=6)168-178(平均174),雌(n=6)162-180(平均169);尾下鳞雄(n=5)80-92(平均85),雌(n=6)78-85(平均82)对(范曾浩,1931)。福建各地标本1雄腹鳞170,尾断;6雌腹鳞162-174,尾下鳞74-87对(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74)。贵州各地标本雄(n=52)腹鳞160-184,尾下鳞72-97对;雌(n=68)腹鳞157-181,尾下鳞72-89对(伍律等,1985)。
腥红色。颈背的颈槽不十分明显;枕部无黑色“八”形斑。
描述依据标本 云南保山、腾冲、泸水、陇川、漾濞、景东、景谷、思茅、屏边、西双版纳23雄27雌,贵州兴义、安龙、罗甸22雄46雌,四川米易、攀枝花3雄2雌1幼,广西1雌,海南5雄7雌,共53雄83雌1幼,137号标本。
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770+203) mm(云南泸水),雌性(945+190) mm(云南泸水)。
头背草绿色,上唇鳞色稍浅,部分鳞沟黑色;头腹面污白色。躯干及尾背面草绿色,
颈区及体前段鳞片间皮肤腥红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白色。
体型中等大小,头颈区分明显,颈及体前段背正中两行鳞片并列,其间形成“颈槽”,明显或不明显,个别无颈槽;眼较大,瞳孔圆形;鼻间鳞前端较窄;颊鳞1枚;眶前鳞1枚,眶后鳞3(4),个别为2枚;颞鳞2+3或2+2,个别标本一侧的前颞鳞为1或3;上唇鳞8, 2-3-3式,个别为3-2-3式,少数标本一侧为9, 3-3-3式;下唇鳞10,前5枚切前颔片,个别标本为9,前4枚切前颔片;前后颔片长度约相等或个别标本后颔片较长,左右后颔片为3-5枚小鳞局部分开或完全分开不切。背鳞19-19-17行,全部具棱或两侧最外各一行平滑;腹鳞147-184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62-97 对。
上颔齿23-25枚,最后2枚骤然增大,与其前方齿列间有一间隙。
Pope (1935: 131, 134)描述了福建南平及海南标本的半阴茎形态;张服基等(1984)记述了贵州标本的半阴茎形态。
文献记载:海南那大标本1雄3雌上唇鳞8,2-3-3式;下唇鳞10(1号之一侧为9);眶前鳞1,3号的一侧为2,眶后鳞3;前颞鳞2,后颞鳞3,个别一侧为2或4;雄性腹鳞149,尾断;雌性腹鳞/尾下鳞分别为155/69,155/73与150/71(Schmidt,1927)。广西瑶山标本腹鳞雄(n=6)168-178(平均174),雌(n=6)162-180(平均169);尾下鳞雄(n=5)80-92(平均85),雌(n=6)78-85(平均82)对(范曾浩,1931)。福建各地标本1雄腹鳞170,尾断;6雌腹鳞162-174,尾下鳞74-87对(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1974)。贵州各地标本雄(n=52)腹鳞160-184,尾下鳞72-97对;雌(n=68)腹鳞157-181,尾下鳞72-89对(伍律等,1985)。
大小
全长雄性(770+203) mm(云南泸水),雌性(945+190) mm(云南泸水)。
生物学
云南各地标本于5-6月采到,垂直分布范围850—2250 m。白天活动,多发现于农耕区的水沟附近,以蛙为食。解剖74Ⅱ0146号标本,胃内容物为一尚未消化的成年宽头短腿蟾。此种蛇受惊扰时,体前段膨扁,该部分皮肤扩张,背鳞间露出腥红色,有警戒威吓作用。海南1标本胃内有姬蛙1只,海南1雌怀卵15枚,平均卵径20 mm×11mm;云南武定1标本胃内有蛙(Rana)只(Pope, 1935)。解剖贵州望漠21雄13雌,实胃17,胃内容物主要是泽蛙,其中1雄((ZMC770610)胃内有泽蛙次成体14只;解剖5月采雌蛇5号怀卵数40-83枚(未注明是否进入输卵管)(伍律等,1985)。
垂直分布:沿海低地(海南与香港)—2250 m(滇西高原)。
垂直分布:沿海低地(海南与香港)—2250 m(滇西高原)。
生境信息
云南各地标本于5-6月采到,垂直分布范围850—2250 m。白天活动,多发现于农耕区的水沟附近,以蛙为食。解剖74Ⅱ0146号标本,胃内容物为一尚未消化的成年宽头短腿蟾。此种蛇受惊扰时,体前段膨扁,该部分皮肤扩张,背鳞间露出腥红色,有警戒威吓作用。海南1标本胃内有姬蛙1只,海南1雌怀卵15枚,平均卵径20 mm×11mm;云南武定1标本胃内有蛙(Rana)只(Pope, 1935)。解剖贵州望漠21雄13雌,实胃17,胃内容物主要是泽蛙,其中1雄((ZMC770610)胃内有泽蛙次成体14只;解剖5月采雌蛇5号怀卵数40-83枚(未注明是否进入输卵管)(伍律等,1985)。
海拔范围
垂直分布:沿海低地(海南与香港)—2250 m(滇西高原)。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印度(阿萨姆),锡金,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国内分布
福建(南靖、德化、福州、三明、永安、邵武、南平)、广东(罗浮山、鼎湖山、乐昌、九峰、韶关)、香港(沿海低地到大帽山顶都有发现)、海南(澹县、陵水、白沙、琼中)、广西(金秀、北流、百色、那坡、凌云、田林、防城、上思)、四川(米易、攀枝花)、贵州(贵阳、兴义、望漠、安龙、清镇、榕江、荔波、罗甸)、云南(腾冲、昆明、武定、保山、南甸、盈江、陇川、景东、景谷、思茅、金平、双江、勐腊、澜沧、景洪、勐仑、屏边、永德、沧源、孟连、新平、双柏)
分类讨论
种下分类 subminiatus系Schlegel (1837)依据印度尼西亚爪哇标本描记的种,我国海南标本曾被订为此种(Schmidt, 1927). Schmidt (1925)依据云南腾冲标本描记了helleri。范曾浩(1931)报道广西瑶山标本时,将helleri修订为subminiatu、的亚种。Mell(1931)以海南标本腹鳞数较低,将其订为subminiatu、的亚种siamensis,将香港标本订为另一亚种hongkongensis。由于海南与香港标本的腹鳞数在东南亚的指名亚种范围之内,Mell所订亚种不能成立。Pope(1935)将我国标本归隶为指名亚种(海南)与helleri(中国大陆)两个亚种。M. Smith(1943)亦列此二亚种,并大致以北纬22°为二亚种分布界线,以南为指名亚种,以北为helleri亚种;并认为指名亚种常发现于此线以北,helleri则未见于此线以南。但E. H. Taylor (1965: 855)报道泰国清迈(北纬19°左右),J. Deuve(1970: 108)报道老挝丰沙里到川扩省(北纬19°-21°左右)有helleri 的分布。就我国标本而言,大陆与海南的腹鳞数确有明显差别,即海南标本在147-158,而大陆各地标本在160-184(作者观察俄罗斯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藏ZIR16833号采自云南车里1雌只有148,有待再核),将之分别列为两个亚种是符合实际的。但此二亚种在东南亚及南亚其他各地的分布情况或是否还有更多的亚种分化则需搜集该地更多标本的腹鳞数据才能作出符合实际的划分。helleri原译为大陆亚种,为符合实际情况,现改译为北方亚种。我国已知二亚种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