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兔

Lepus timidus   Linnaeus
   

  1286  浏览



形态描述

体长450~550mm;后足长130~155mm;耳长77~93mm,向前折略超过鼻端;尾短50~74mm,小于后足之半。颅长94~100mm;颧宽41~48.5mm;眶后宽14.8~15.2mm;鼻骨长37.2~39mm,乳突宽21.7~22.3mm,门齿孔长22.6~23.3mm;齿隙约26mm,上颊齿列长17~18.4mm;听泡长11.3~12mm。
夏毛:体背面赤褐色、暗褐色、灰色、灰褐色或黄褐带赭色等;耳壳外侧边缘白色。冬毛:白色,仅耳尖和眼眶黑色。
颅骨为我国兔类最大者。眶上突甚为发达。颧弧后端比前端略宽。鼻骨前端不超出上门齿前缘垂直线,但超过后缘。内鼻孔明显宽于腭桥最窄处。听泡小,长为颅长的11.9~12.3%。乳头4对。

生物学

生境与习性 雪兔是亚寒带针叶林的代表性动物,它的分布区大致与泰加林分布一致。在大兴安岭主要栖息在明亮落叶松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常活动在林缘和疏林地带,也常见于河岸灌丛。雪兔昼伏夜出,以多汁的草本植物和树皮、嫩枝为食。在大兴安岭地区,雪兔每年繁殖一次,条件好时亦能繁殖两次,2-4月份交配,怀孕期约50天,5-6月产仔,每产4-6仔,最多有产10仔者。雪兔的天敌主要有猞猁、黄鼬、貂熊和猛禽。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于欧洲、西伯利亚、蒙古和日本的北海道。

国内分布

雪兔是环北极分布型的动物,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部地区,数量较多。但我国雪兔分布是它的分布区的边缘,仅见于新疆、内蒙和黑龙江的北部。

经济意义

雪兔为兔热病、春夏脑炎和有蹄类坏死杆菌病原的天然携带者。毛皮和肉均可利用。

分类讨论

本种已知有16亚种。分布在我国有3个亚种:
1.指名亚种L. t. timidus L. 1758
体背面夏毛黄褐带赭色。分布在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地和前苏联境内。
2. 西伯利亚亚种L. t. sibiricorum Johansen, 1923
体背面夏毛浅灰色,不杂以赤色。分布在北疆额敏一带和前苏联境内。
3. 外贝加尔亚种L. t. transbaicalicus Ognev,1929
体背面夏毛暗褐色,杂以灰黑色斑点。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的大兴安岭以及前苏联的外贝加尔地区。
此外,见于前苏联的乌苏里和黑龙江东部地区的莫氏亚种L. t. mordeni Goodwin,1933可能在我国黑龙江东部也有分布。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中国的野生种群数量有待进一步调查。据1977-1979年资料,估计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的雪兔数量可达几万只。近几年数量急剧下降(凤凌飞,1991)。80年代初,大兴安岭林区每年收购雪兔皮约6、7千张(马逸清等,1986)。致危因素 林区开发后人口增多,人为猎捕压力较大,捕兔活套遍山皆是,猎捕雪兔主要以食肉为目的。

饲养情况 动物园饲养雪兔者只少数几家如齐齐哈尔、哈尔滨动物园等。大兴安岭呼中林业局野生动物饲育场兽饲养几十只,在笼养条件下已能繁殖,但作为生产性大群繁殖饲养尚效果不佳。

现有保护措施 国家列为 II 级保护动物。已有的保护区有:呼中(黑龙江)、七星砬子(黑龙江)、连三泡(黑龙江),在新疆阿尔泰山区有喀纳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措施建议1、开展雪兔野生种群数量的调查工作。为今后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和合理利用资源提供依据;2、加强宣传教育,实行定期检查,让林区人人皆知保护雪兔的重要意义;3、对经常上山下套破坏雪兔资源者要严格执法,予以处罚;4、在雪兔种群数量调查的基础上,增设专门保护雪兔和其他泰加林特有物种和其生境自然保护区,以保护重点地区的雪兔繁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