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长臂猿

Nomascus concolor   Harlan
   

  364  浏览



形态描述

中型猿类,体矫健,体重7-10kg,体长400-550mm,前肢明显长于后肢,无尾。毛被短而厚密。雄性全为黑色,头顶有短而直立的冠状簇毛;雌性体背灰黄,棕黄或橙黄色,头顶有棱形或多角形黑褐色冠斑。胸腹部浅灰黄色,常染有黑褐色。

生物学

主要栖于热带雨林和南亚热带山地湿性季风常绿阔叶林,其栖息地海拔约从100m至2500m,是已知长臂猿中分布海拔最高的一个种。在云南中部的栖息地气候温凉湿润、终年无雪、霜期短,一年四季都有鲜嫩的树叶、花苞和果实。活动领域比较固定,无季节迁移现象。活动与觅食均在15m高大乔木的树冠层或中层中穿越进行,,很少下至5m以下的小树上活动。黑长臂猿与其他长臂猿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种群较大,一般每群有6只甚10余只。社群配偶制为"一夫多妻"制,即一只成年雄性和2只成年雌性组成。只有受到干忧的小群才是"一夫一妻"制。黑长臂猿社群的活动范围大多在60公顷左右,远大于其他长臂猿(蒋学龙等,1994),种群密度为2.6只/km2(马世来,1994)。

国外分布

仅有少数种群分布于越南北部和老挝(Groves and Wang, 1990)。

国内分布

黑长臂猿系印度支那北部和中国南部的特有种,已记录有 6 个亚种,其中 5 亚种分布于我国 (Groves and Wang,1990)。分布于澜沧江以西的为滇西亚种(H. c. furvogaster)(马世来、王应祥, 1986),见于云南西南部沧源、耿马、双江、永德、临沧、保山和云龙;指名亚种(H. c. concolor)分布于云南南部绿春、屏边、河口、金平、红河、元阳、新平、景东哀牢山;景东亚种(H. c. jingdongensis)分布于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区;越北亚种(H. c. nasutus)分布于广西西南部靖西;海南亚种(H. c. hainanus)分布于海南岛的五指山、鹦哥岭、吊罗山、黎母山、东方和白沙(马世来等,1994;徐龙辉等,1983)。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黑长臂猿是我国长臂猿中分布最广并数量最多一个种。海南亚种,50年代的分布于海南岛12个县区,森林面积达86万公顷,数量达2000多只。60年代中期,先后在6个县内绝迹,而到1983年仅发现于鹦哥岭主峰两侧及黎山主峰的南坡,仅约30只残存于20万亩的天然林中(刘振河等,1984)。Eudey (1987)估计称该亚种仅存在于四个地点,总数约为30-40只。90年代初,海南长臂猿已下降至不足20只(15-20只),将可能在短期内绝迹。广西西南部的黑长臂猿,自1984年获得过一张雌性皮张外,至今再未发现(吴名川,1993),可能已绝迹,该皮张则可能来自越南。云南的黑长臂猿为指名亚种,其数量约250只;景东亚种约200只,滇西亚种约50只。越南北部的长臂猿(包括黑长臂猿和白颊长臂猿)约200只(Cao & Pham,1994)。国内外合计,黑长臂猿总数约700只左右,其中多数在我国。总的来说,本种处在高度濒危状态,海南亚种和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东北的 H. c. nasutus 亚种已极度濒危,可能在不久即将绝迹。黑长臂猿种群大多被隔离成岛状分布。
致危因素 栖息生境的缩小和变化是根本原因,在其分布范围内,生境已经丧失了75%(John and Kathy MacKinnon, 1987)。其次,偷猎、种群分布的不连续以及种群小、繁殖率低等都是黑长臂猿濒临灭绝的主要因素。 饲养情况 黑长臂猿可以驯养繁殖,国内仅云南个旧动物园养有一个20余只的小繁殖群。国外仅个别动物园(如柏林动物园)有饲养。黑长臂猿的幼体比较容易饲养,1965年 从景东无量山区获得的一只初生幼体,养至8岁因骨折感染死亡。黑长臂猿6-7岁性成熟,一年1胎,一胎1仔。产仔期约在每年的5-6月。饲养寿命可达30余年。
现有保护措施 已列为国家 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我国现有6个自然保护区即云南绿春黄连山自然保护区、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新平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临沧大雪山自然保护区、沧源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和海南坝王岭自然保护区等均在黑长臂猿的分布范围内。这些保护区多建立于1980-1986年,均为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约11.8万公顷。自保护区建立后,黑长臂猿的栖息地部分得到了保护。如果将中国和越南的保护区都计在内,总面积约10918km2(John and Kathy MacKinnon, 1987)。另外,由于各级保护管理部门的宣传、管理和执法,群众保护意识的提高,已基本制止了在保护区内外对黑长臂猿的偷猎。
保护措施建议 我国是黑臂猿的主要分布地,而栖息生境的保护是黑长臂猿保护的关键,其中云南中部景东无量山自然保护区和哀 牢山自然保护区是黑长臂猿最集中的两个自然保护区,其种群状况良好,是黑长臂猿保护最有希望的两个地理种群。建议加强这两个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恢复片断森林间的植被,以沟通片断森林的连续性,开展资源调查和生态学研究,在财力、人力和科学技术上给与支持和帮助。应采取措施,拯救海南黑长臂猿免遭绝灭;严格法制,制止偷猎行为。目前黑长臂猿的海南亚种可能是中国所有灵长目动物中面临灭绝危险最大的一种(Eudey, 1987),应当考虑推行圈养繁殖计划来恢复该亚种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