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描述 头胸甲长显著大于宽,呈斜方形,表面光滑。额部向前突出,背部隆起,尤以沿中线为甚,前缘有3小齿,中齿较两侧齿为大。头胸甲侧缘自前端至第3步足的上方具一列细颗粒。
胸窦呈“3”字形,下缘具一列6—7枚小突起,每个突起由数枚细颗粒所组成,在此列突起的前、后端有的有数枚细颗粒。
第3颚足表面十分光滑,长节呈锐三角形。雌者座节和长节的内侧具一列刚毛,座节在刚毛列的外侧稍为隆起。
螯足瘦长,长节的边缘均具珠状颗粒,但以中部的珠粒为较大,背面基部有一群细颗粒,其末端具两纵列珠状颗粒,接近末端的珠状颗粒较小。腕节内缘具数枚细颗粒。掌节长大于宽,内缘有细颗粒。雄性可动指内缘近中部具钝齿约3—4枚,基部处有突起,末部有时有微齿;不动指内缘末半部具微齿,基半部有钝齿3枚,后两枚相隔很近,有的合成一齿突。
步足瘦长,长节的前、后缘均有细颗粒。掌节稍扁平,前缘薄如刀削,呈锐脊。指节略呈披针状。前3对步足的长节近前缘处有一列细颗粒。
雄性腹部的第3至第5节愈合:第2节很小。第6节基部较末部为宽,腹面中部具一长的隆起。尾节长锐三角形。
雄性第1腹肢粗壮,末部有3个螺旋状扭转,末端呈钩状。
标本测量(mm)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
正模:♂ 24.5 20.0
配模:♀ 23.7 19.3
其他:♂ 21.0 16.5
♀ 15.6 12.1
酒精标本颜色 头胸甲及螯足背面呈暗褐色。头胸甲胃区两侧各具一对灰白色小斑点,前、后排列,其后方各具一纵行灰白色条纹;心区两侧各具一黄褐色斑块;肠区一般呈淡褐色。螯足长节背面的珠状颗粒呈乳白色,其周围呈桔黄色,螯足两指基部及步足各节均具桔黄色和白色相问的横斑。
胸窦呈“3”字形,下缘具一列6—7枚小突起,每个突起由数枚细颗粒所组成,在此列突起的前、后端有的有数枚细颗粒。
第3颚足表面十分光滑,长节呈锐三角形。雌者座节和长节的内侧具一列刚毛,座节在刚毛列的外侧稍为隆起。
螯足瘦长,长节的边缘均具珠状颗粒,但以中部的珠粒为较大,背面基部有一群细颗粒,其末端具两纵列珠状颗粒,接近末端的珠状颗粒较小。腕节内缘具数枚细颗粒。掌节长大于宽,内缘有细颗粒。雄性可动指内缘近中部具钝齿约3—4枚,基部处有突起,末部有时有微齿;不动指内缘末半部具微齿,基半部有钝齿3枚,后两枚相隔很近,有的合成一齿突。
步足瘦长,长节的前、后缘均有细颗粒。掌节稍扁平,前缘薄如刀削,呈锐脊。指节略呈披针状。前3对步足的长节近前缘处有一列细颗粒。
雄性腹部的第3至第5节愈合:第2节很小。第6节基部较末部为宽,腹面中部具一长的隆起。尾节长锐三角形。
雄性第1腹肢粗壮,末部有3个螺旋状扭转,末端呈钩状。
标本测量(mm)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
正模:♂ 24.5 20.0
配模:♀ 23.7 19.3
其他:♂ 21.0 16.5
♀ 15.6 12.1
酒精标本颜色 头胸甲及螯足背面呈暗褐色。头胸甲胃区两侧各具一对灰白色小斑点,前、后排列,其后方各具一纵行灰白色条纹;心区两侧各具一黄褐色斑块;肠区一般呈淡褐色。螯足长节背面的珠状颗粒呈乳白色,其周围呈桔黄色,螯足两指基部及步足各节均具桔黄色和白色相问的横斑。
大小
标本测量(mm) 头胸甲长 头胸甲宽
正模:♂ 24.5 20.0
配模:♀ 23.7 19.3
其他:♂ 21.0 16.5
♀ 15.6 12.1
正模:♂ 24.5 20.0
配模:♀ 23.7 19.3
其他:♂ 21.0 16.5
♀ 15.6 12.1
生境信息
海拔范围
分类讨论
比较 本种与Leucosia marmorea较接近,两者的区别如下:
特 征 Leucosia marmorea 长臂玉蟹Leucosia longibrachia
1.头胸甲后侧缘 甚凹 微凹
2.胸窦 约有5~6枚小珠粒 约有6—7枚突起,每枚突起由
数枚细颗粒组成
3.雄性腹部第6节
雄性腹部尾节 具数枚三角形齿状突起
三角形 具一长形突起
锐三角形
特 征 Leucosia marmorea 长臂玉蟹Leucosia longibrachia
1.头胸甲后侧缘 甚凹 微凹
2.胸窦 约有5~6枚小珠粒 约有6—7枚突起,每枚突起由
数枚细颗粒组成
3.雄性腹部第6节
雄性腹部尾节 具数枚三角形齿状突起
三角形 具一长形突起
锐三角形
标本信息
标本采集地 正模:♂,Q267B-23,海南岛新盈,水深26m,底质砂质泥,1960.11.04;配模:♀,Q226B-19,海南岛新盈,水深27.5m,底质砂质泥,1960.07.10;副模:5♂、3♀,Q169B-39,海南岛新盈,水深26m,底质砂质泥,1960.04.12;98♂、88♀、5幼,南海,广东沿岸及广西北部湾;20♂、21♀,南海(20°00′N,107°00′E),水深16—41m,底质砂质泥、泥质砂或软泥,1959.12.04—12;80♂、63♀,南海(20°15′—18°30′N,109°00′—106′00′E),水深12—68m,底质砂质泥、泥质砂或软泥,1960.02.08—11.20;16♂、15♀,南海(21°15′—18°00′N,107°45′—106°30′E),水深15—69m,底质软泥或砂质泥,1962.01.08—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