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翅展11~19mm。体黄褐色;头部深黄色,有土黄色冠丛;复眼赭红色;前翅黄褐色,中央有一条银灰色斑纹,在靠近翅基1/3处,有较淡的银灰色纹3~4条;钩状纹银灰色;肛上纹呈肾形银色斑,斑内有3个小黑点;后翅暗灰色。雄性外生殖器:尾突长而下垂;抱器瓣有明显颈部,由抱器腹腹面向上凹而形成;抱器端弧状,上圆下尖,面上有许多毛和刺;阳茎粗短。雌性外生殖器:交配孔圆形而外露;囊突两枚,长针状。卵椭圆形,孵化前呈樱红色。幼虫体长10mm,淡黄色,头部及前胸背板黄褐色。体光滑无斑纹。蛹长6~9mm,茶褐色,臀棘为3个小齿突。
生物学
生活习性:在南京地区每年发生4代,以蛹在枯梢及被害球果中越冬,第二年3月羽化成虫,产卵于针叶或球果鳞片上。第一代幼虫4月孵化,正当春芽初抽时蛀食嫩梢最烈,使芽梢枯萎弯曲。6月以后大多转移蛀食二年生球果或茎粗5~7mm的嫩梢,蛀孔扁圆形,蛀口有松脂凝结呈漏斗状。老熟幼虫化蛹于被害梢果内,羽化后蛹壳上部露于羽化孔外。第二、三、四代成虫分别于6~8月出现。该虫多发生在温度高,林况杂乱,生长不良的林分中。
寄主:幼虫发生在马尾松、油松、黑松、赤松、黄山松等幼树嫩梢及球果中。
寄主:幼虫发生在马尾松、油松、黑松、赤松、黄山松等幼树嫩梢及球果中。
国内分布
北京、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