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原始文献:云南屏边(5雄,3雌)标本。
成体:雄蟾体长平均56.7mm,雌蟾体长61.1mm左右,身体其他量度数据见表86。头较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且大于体宽,头顶略凹;眼间和吻部较平坦,吻圆,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颊部向外侧倾斜、凹入;眼大,几等于吻部的宽度;眶间距为头宽的1/3;鼓膜不清楚,鼓环被厚的皮肤和刺粒所遮盖,颞褶从眼后角到鼓膜后背方急转向领角处;上颌具齿,无犁骨齿;内鼻孔卵圆形;舌后部1/2游离,后端具浅缺刻。
前肢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近端向远端逐渐变细,末端圆;指间无蹼,指侧有缘膜、且明显。指长顺序为3、4、1、,第一指略长于第二指;指腹面有关节下瘤,节间肤棱明显,第四指有指基下瘤;内掌突大于外掌突,近圆形,略突出。后肢短,与体轴垂直时左右跟部不相遇;趾长顺序为4、5、3、2、1,第三指仅略短于第五指;趾端膨大,但逊于指端;趾基部具蹼,趾侧缘膜显著;第一趾无关节下瘤,其余趾有关节下瘤,第三、四趾间肤棱显著;内蹠突长大于第一趾长的1/2,无外蹠突。
头体背面皮肤满布弱的细肤棱,彼此相连构成网状;四肢背面具肤棱。咽、胸、腹部和四肢腹面具细小疣粒;体侧具小白疣,股部后方具股腺,但不清楚。
生活时体背面灰红褐色,有许多排列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后部和体侧斑点较多;体侧颜色比体背面较浅,雌蟾头侧为浅红褐色;瞳孔纵置,眼球上部浅蓝色,下部为黑色;四肢背面红褐色具黑褐色横纹,上臂1条,前臂3条,股、胫部各3—4条,跗、足部的横纹较为清晰,一般后肢的横纹比前肢的更明显。整个腹面以乳白色为主,满布黑色细点和黑褐色碎斑;内、外掌突和蹠突以及指、趾末端呈白色。
表86 原髭蟾成体量度(云南屏边)
Table 86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Vibrissaphora promustache Rao, Wilkinson et Zhang (Pingbian, Yannan)
单位:mm
项目 5♂♂ 3♀♀ 项目 5♂♂ 3♀♀
体 长
SVL 51.7—61.5
56.7 58.7—62.4
61.1 前臂宽
LAD 5.6—6.4
6.1
10.8% 4.0—4.6
4.4
7.2%
头 长
HL 22.2—24.5
23.2
40.9% 25.2—25.6
25.4
41.6% 手长
HAL 13.6—15.3
14.8
26.1% 16.3—17.2
16.9
27.7%
头 宽
HW 22.5—25.0
23.8
42.0% 25.2—26.2
25.6
41.9% 胫 长
TL 24.0—25.5
24.6
43.4% 24.6—25.1
24.9
40.8%
眼间距
IOS 7.2—8.2
7.6
12.7% 7.8—8.4
8.2
13.4% 跗足长
TFL 31.6—35.2
33.6
59.3% 35.8—37.7
36.8
60.2%
前臂长
FAL 29.4—30.9
30.3
50.4% 33.0—35.0
33.9
55.5% 足 长
FL 22.2—25.1
23.9
42.2% 25.6—26.2
25.8
42.2%
第二性征:雄蟾略小于雌蟾,前肢粗短(雌蟾前肢细长),上唇缘有排列不规则的黑色角质刺165—194枚(雌蟾相应部位为小白点);雄蟾的外掌突很大;有单咽下内声囊;无雄性线。
变异:该蟾不同个体体背面粗糙程度和斑点的多少或大小有变异,上颌部刺的粗细和多少、体背部网纹肤棱是否明显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成体:雄蟾体长平均56.7mm,雌蟾体长61.1mm左右,身体其他量度数据见表86。头较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且大于体宽,头顶略凹;眼间和吻部较平坦,吻圆,鼻孔位于吻眼之间;颊部向外侧倾斜、凹入;眼大,几等于吻部的宽度;眶间距为头宽的1/3;鼓膜不清楚,鼓环被厚的皮肤和刺粒所遮盖,颞褶从眼后角到鼓膜后背方急转向领角处;上颌具齿,无犁骨齿;内鼻孔卵圆形;舌后部1/2游离,后端具浅缺刻。
前肢长,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指近端向远端逐渐变细,末端圆;指间无蹼,指侧有缘膜、且明显。指长顺序为3、4、1、,第一指略长于第二指;指腹面有关节下瘤,节间肤棱明显,第四指有指基下瘤;内掌突大于外掌突,近圆形,略突出。后肢短,与体轴垂直时左右跟部不相遇;趾长顺序为4、5、3、2、1,第三指仅略短于第五指;趾端膨大,但逊于指端;趾基部具蹼,趾侧缘膜显著;第一趾无关节下瘤,其余趾有关节下瘤,第三、四趾间肤棱显著;内蹠突长大于第一趾长的1/2,无外蹠突。
头体背面皮肤满布弱的细肤棱,彼此相连构成网状;四肢背面具肤棱。咽、胸、腹部和四肢腹面具细小疣粒;体侧具小白疣,股部后方具股腺,但不清楚。
生活时体背面灰红褐色,有许多排列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体后部和体侧斑点较多;体侧颜色比体背面较浅,雌蟾头侧为浅红褐色;瞳孔纵置,眼球上部浅蓝色,下部为黑色;四肢背面红褐色具黑褐色横纹,上臂1条,前臂3条,股、胫部各3—4条,跗、足部的横纹较为清晰,一般后肢的横纹比前肢的更明显。整个腹面以乳白色为主,满布黑色细点和黑褐色碎斑;内、外掌突和蹠突以及指、趾末端呈白色。
表86 原髭蟾成体量度(云南屏边)
Table 86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Vibrissaphora promustache Rao, Wilkinson et Zhang (Pingbian, Yannan)
单位:mm
项目 5♂♂ 3♀♀ 项目 5♂♂ 3♀♀
体 长
SVL 51.7—61.5
56.7 58.7—62.4
61.1 前臂宽
LAD 5.6—6.4
6.1
10.8% 4.0—4.6
4.4
7.2%
头 长
HL 22.2—24.5
23.2
40.9% 25.2—25.6
25.4
41.6% 手长
HAL 13.6—15.3
14.8
26.1% 16.3—17.2
16.9
27.7%
头 宽
HW 22.5—25.0
23.8
42.0% 25.2—26.2
25.6
41.9% 胫 长
TL 24.0—25.5
24.6
43.4% 24.6—25.1
24.9
40.8%
眼间距
IOS 7.2—8.2
7.6
12.7% 7.8—8.4
8.2
13.4% 跗足长
TFL 31.6—35.2
33.6
59.3% 35.8—37.7
36.8
60.2%
前臂长
FAL 29.4—30.9
30.3
50.4% 33.0—35.0
33.9
55.5% 足 长
FL 22.2—25.1
23.9
42.2% 25.6—26.2
25.8
42.2%
第二性征:雄蟾略小于雌蟾,前肢粗短(雌蟾前肢细长),上唇缘有排列不规则的黑色角质刺165—194枚(雌蟾相应部位为小白点);雄蟾的外掌突很大;有单咽下内声囊;无雄性线。
变异:该蟾不同个体体背面粗糙程度和斑点的多少或大小有变异,上颌部刺的粗细和多少、体背部网纹肤棱是否明显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鉴别特征
鉴别特征 体小,雄蟾体长平均56.7mm,雌蟾体长61.1mm;上唇缘约有排列不规则的黑色角质刺165—194枚;雄性有单咽下内声囊。
生物学
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在云南屏边大围山海拔2089m的一条流溪内,该流溪接近山顶(海拔2600m), 11月中旬雄蟾在溪边发出单音节鸣声,音低而柔和、高昂,每2—3分钟鸣叫一声。一对雌雄蟾正在抱对,隐蔽在中等流溪内石块下,雄蟾前肢抱握在雌蟾的胯部;另外3只雄蟾隐于泥沙内被挖出。当时清晨和夜晚的气温为13℃(有月光时为18℃),水温一般为11—12℃,下午的湿度近90%(清晨和夜晚为58%)。在当地,曾经发现有哀牢59蟾Vibrissaphora ailaonica和本种髭蟾成体和蝌蚪栖息在同一水域中(Rao等,2006: 94)。目前,尚不能将屏边县大围山的这两个种的蝌蚪区分开。
国内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