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野驴

Equus hemionus   Pallas
   

  523  浏览



形态描述

外形颇似骡,体长200-210cm,尾长7.6-8.0cm。头短而宽,颈背具短鬃,尾较粗而先端被长毛,前肢内侧有胼胝体。体背毛色淡棕或沙棕色,腹部毛色污白,腹背毛色分界线在腹侧上方。

生物学

生活在干旱荒漠、半荒漠地区。对干旱、酷热、严寒、食物贫瘠的恶劣环境,适应能力极强。喜活动于戈壁丘陵地带,栖息地附近必有水源,食物主要为禾本科、蒿草类和猪毛菜等草本植物。常集群活动,常见以小群活动,秋末逐渐集成大群,多时可达上百头。多在早晚活动。繁殖期在8-9月间发情交配,翌年5月中旬产仔,每胎1仔,很少产2仔。

国外分布

国外分布区的北端始于苏联西伯利亚西南,向南延伸至蒙古人民共和国及中亚地区,南线分布到伊朗、叙利亚、阿富汁等地。

国内分布

国内曾记载于内蒙古西北角狼山、居延海一带;甘肃见于肃南、肃北、马鬃山、阿克塞;新疆东北部的伊吾、巴里坤、木垒,北部的准噶尔盆地一带,南抵天山北坡,北达乌伦古河。上述大部分地区已不见。现分布于内蒙古见于乌兰察布盟由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向西沿中蒙边境一带;甘肃祁连山、马鬃山和阿克塞等地;新疆比较集中的分布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卡拉美里山至乌伦古河一带。

其它信息

种群现状 楚国忠等1982年7月航空调查新疆卡拉美里山有蹄类保护区(1.7万km2)内至少有野驴358头,栖息密度为0.02头/ km2,当年幼驹约占1/3。高行宜等1986年7月从乌伦古河南岸保护区北端向南穿越130km(车速30-40km/小时),观察带宽度2×500m,见野驴2群共4头,平均密度0.03/ km2。1986年5月富蕴县保护区工作人员,南北穿越野驴夏季栖息地往返行程230km,见野驴多群,最大的一群103头,上年幼驹约占1/3。蒙古野驴在我国境内种群很小,据高行宜等估计总数不超过2000头(高行宜等,1989)。

致危因素 由于人类经济开发对其分布区的侵占,导致分布范围缩小,资源锐减,加之过度狩猎,目前已处于濒危状态。

饲养情况 不详。现有保护措施 国家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名录将蒙古野驴列为 I 级保护对象。IUCN 列因数据不足而列为'DD'。濒危物种公约列为附录 I 。我国在内蒙古、甘肃、新疆3省区建立以保护野驴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有4个,面积达1548840公顷,如努登梭梭林保护区(内蒙古)等。

保护措施建议 进一步查明其分布和种群数量,以便制定保护对策和行动计划,包括在其分布区建立保护区。严格控制滥捕猎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