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目中文名 |
有鳞目,蛇亚目 |
科名 |
蝰科,蝮亚科 |
属名 |
原矛头蝮属 |
学名 |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Cantor,1839) |
中文名 |
原矛头蝮 |
别名 |
烙铁头 |
参考文献 |
赵尔宓、黄美华、宗愉等,中国动物志 爬行纲 第三卷 有鳞目 蛇亚目,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P.442~445
赵尔宓,中国蛇类 上,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P.137~138
刘岱岳、余传隆、刘鹊华,生物毒素开发与利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P.34
H. Sugihara, M. Moriura, T. Nikai, Purification and properties of a lethal, hemorrhagic protein,
"Mucrotoxin A", from the venom of the Chinese habu snake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Toxicon21 (1983) 247-255.
C.L. Ho, C.M. Teng, C.Y. Lee, Presynaptic and musculotropic effects of a basic phospholipase A2 from the Formosan habu (Trimeresurus mucrosquamatus) venom. Toxicon 22 (1984) 813~816.
覃公平,中国毒蛇学,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蓝海、陈远聪,中国毒蛇及蛇伤救治,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
鉴定特征 |
有颊窝,头背都是小鳞片;体色棕黄或红褐,背脊有一行暗紫色波状纹。体色与山烙铁头蛇相近,区别在于本种头背左右眶上鳞间一横排有小鳞11~18枚,左右鼻间鳞相隔2~6枚小鳞片。 |
形态描述 |
头侧有颊窝的管牙类毒蛇。最大全长/尾长:雄1152/204mm,雌1028/282mm。头较窄长,三角形,吻鳞明显;蛇体较长;尾较长而末端较细,有缠绕性。背面棕褐色到红褐色,正背有一行镶浅黄色边的粗大逗点状暗紫色斑,斑周缘色较深,中心色略浅,这些斑点在有的地方前后连接,形成波状脊纹。体侧尚各有一行暗紫色斑块。腹面浅褐色,每一腹鳞有由深棕色细点组成的斑块若干,整体上交织成深浅错综的网纹。头背棕褐,有一略呈“∧”形的暗褐色斑,眼后到颈侧有一暗褐色纵纹线,唇缘色稍浅;头腹浅褐色,有的散以深棕色细点。鼻间鳞较头背其他鳞片略大;眶上鳞为头背最大鳞片;头背其余鳞片粒状。上颌骨着生中空的管牙,有颊窝。 |
分布地 |
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印度(阿萨姆),缅甸,孟加拉国。 |
生物学资料 |
生活于丘陵及山区,栖于竹林、灌丛、溪边、茶山、耕地。常到住宅周围如草丛、垃圾堆、柴草、石缝间活动,有时进入室内。白天虽可见到,但主要于晚上外出活动觅食。吃鸟、鼠、蛙、蛇及食虫目动物。卵生,多在7~8月产卵,每产5~13枚。 |
物种图像 |
 |
带毒部位 |
管牙 |
毒素类型 |
血循毒类 |
中毒方式 |
咬伤 |
毒素介绍 |
原矛头蝮蛇毒液中含有一种被命名为Mucrotoxin A的出血毒素,引起内脏广泛出血。出血毒素能引起较强的局部效应,包括水肿、出血和组织坏死。出血毒素引起的损伤出现速度较快,往往来不及施以抗血清治疗,因此很难治疗,这种病变往往引起蛇伤病人肢体坏死,有时不得不截肢。出血毒素引起的出血作用强弱依不同蛇毒及剂量大小而有变化,弱者只是引起伤口或注射部位皮内或皮下少量出血;较重者可以引起伤口或注射部位附件组织或肌肉大面积出血;严重者不但伤口和注射部位出血,而且引起内脏器官广泛出血。 |